A31: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1月0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龙镇:上海最早的港口(上)
曹伟明
唐宋时期青龙镇盛况图
考古发掘的古井
  ◆曹伟明

  上海是闻名中外的贸易、航运、经济和金融中心,如今的洋山港已成为世界级的贸易码头。然而,洋山港的祖父是唐宋时期位于上海青浦的青龙镇。上海不是西方人士所说的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而是有着1300多年的城镇发展史。青龙镇,是上海最早的港口码头。

  十年考古青龙镇

  作为上海最早的港口,青龙镇一度活在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里。从2010起,上海博物馆和青浦博物馆依据大遗址规划,启动了青龙镇遗址的田野考古发掘,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到2013年上半年,虽然只挖掘了1500平方米,不到万分之一的面积,就有近2000多件唐宋元瓷、银、铜、铁、木器陆续出土。两件唐代瓷腰鼓尤为引人注目,它的表面是褐黄釉,内壁褐色釉,鼓身两端粗圆,中间腰细,外壁凸起七道弦纹。这两件青龙镇出土的唐代腰鼓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屈指可数,价值非凡的。可见当时青龙镇的娱乐文化已经很发达了。其他出土的物品都来自于天南与海北,近2000件文物90%为瓷器,以越窑、长沙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南方窑口为主,间杂少量北方窑口的瓷器,验证了古籍对青龙镇转口贸易发达的描述。

  在青龙镇老通波塘西岸发现的唐代铸造作坊,那排列有序的四座火炉遗址,堆积着大量红烧土的铸造残渣,以及陶范的残块、炉渣,最厚处深达80厘米。有趣的是作坊废弃后,上海先民又将土地进行了平整,在上面建造了房屋,挖掘了水井。其中一口水井深达4.38米,井壁用小青砖斗角竖砌,磨砖对缝,拼接处还用榫卯套合,下层青砖上还留有清晰可辨的制坯人的手掌纹。这种制作工艺精湛、又可追溯制作责任的古井,只能在经济、文化发达的青龙镇产生,它是上海滩最早的“先进制造业”。在这口古井中,还出土了直径为28厘米的唐代鹦鹉衔绶带铜镜、铁釜、铁提梁鼎、铁钩、银发簪、青釉瓷罐以及厚度仅为两三毫米的透雕木残片,这些物品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这些铜铁制品,很有可能就是考古现场发掘的冶炼作坊生产的,是上海出土文物的“首次”发现。

  青龙镇的考古发现,把上海港口城市的历史,从100多年前推进到了1300多年前,改写了上海从小渔村演变而来的历史。青龙镇的考古发掘工作才刚刚揭开序幕,它将持续10年以上。到时,一个消失的青龙镇将还原于世,考古的原址将规划成遗址公园,作为青龙镇文物的保护和展示之地,成为爱国、爱上海的教育基地和旅游圣地,让人们追古溯今,感受唐宋风貌,探寻上海源头。

  沪渎垒与崧宅村

  青龙古镇,位于上海青浦区境内白鹤镇的陈岳村、青龙村和塘湾村一带。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青浦建县时,县治就设在青龙镇,俗称“旧青浦”。据吴志记载,汉末孙权划江而治,为了进行军事防守,操练水军,于吴淞江出海口建青龙战舰,置于青龙镇原址,因而得名。因为青龙镇一带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吴国的五千余艘战舰在这里集聚,成为吴国水师训练的基地,由荒凉到引人注目。唐宋时期,“青龙镇瞰松江(吴淞江古称)上,据沪渎之口”,占尽了控江连海的地理优势。而据《晋书·虞潭传》记载,晋朝咸和年间(326-334),由吴国内史虞潭在吴淞江下游的出海口沪渎处筑垒,它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军事设施,为驻军戍守、防御海盗之用。唐朝诗人皮日休曾有《沪渎》诗云:“全吴临巨溟,百里到沪渎。海物竞骈罗,水怪争渗漉。”描绘了青龙镇吴淞江一带水产丰富、渔业繁忙的景象。到了隆安四年(400年),孙恩纠众作乱,攻占浙江上虞、会稽等郡县。时任吴国内史的袁崧,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少年时博览群书,精通音律,并在青浦崧泽定居。他奉朝廷之命,来到吴淞江边,负责再度修筑沪渎垒,防御孙恩军队的进犯。当时的沪渎垒分东西两城,东城方约一万平米,有东南西北四门。西城在东城的西北面,面积极小。到了隆安五年(401年),孙恩军攻陷沪渎垒,袁崧被杀头。后来朝廷总兵刘裕率军大破孙恩军于沪渎,迫使孙恩赴海自沉。

  沧海桑田,沪渎垒遗址已荡然无存。然而,在青龙镇留下了一个沪渎村,它是沪渎垒的故址。那位重修沪渎垒的袁崧将军则永远长眠于青浦。民间传说:袁崧被孙恩杀害后,皇帝特赐他金头,葬于他定居的古文化遗址崧泽村。崧泽村,在宋朝《绍熙云间志》中称为“袁崧宅”。清朝乾隆《青浦县志》则记载:“相传晋左将军袁崧冢墓及居址在此”。清朝文人王韬的《瀛壖杂志》中说:“沪上遗迹,以袁崧为最古,有崧泽村者又名崧宅,以袁崧故宅尚存,遂以村名。”后因崧泽位于九峰与吴淞江之间的一块泽地,故改“崧宅”为“崧泽”。新中国成立后,崧泽文化考古成果丰硕,现崧泽古文化遗址,已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原址上已建造起崧泽文化博物馆了。青龙镇畔吴淞江上的“沪渎垒”和崧泽古文化遗址的“崧宅村”,便有了这样一段历史的因缘。

  以港兴市铸繁华

  随着海岸线的推进,吴淞江入海口,逐渐形成了完整而健全的喇叭形海港,俗称三角港。唐代沪渎的西端在青龙镇,三角港从这里向东张开,直达江海交汇之口。嘉庆《松江府志》曰:“吴淞江唐时阔二十里”,北宋水利专家郏乔赞美吴淞江“深广可敌千浦”,便于“海舶辐辏,风樯浪楫,朝夕上下”。青龙镇具备了介于江海之间的沪渎之口,完成了良港的必备条件。在唐代,随着太湖流域的经济开发,苏州在国内贸易上已经发展成为远超扬州、略胜杭州的地位,成为江南地区经济富裕的首位。苏州的货物都借吴淞江的青龙镇转口北运,早在唐朝天宝五年(746年),青龙镇已设有镇将和副将,“所职捍防守御之事”(见乾隆版《青浦县志》)。青龙镇港口交通和贸易的兴盛,促使它成为海上贸易活动的中心,成为以苏州为腹地的转口大港。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跨年特别报道
   第A04版:跨年特别报道
   第A05版:跨年特别报道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特稿
青龙镇:上海最早的港口(上)
筱文艳:生我不负淮剧情
国 壶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31青龙镇:上海最早的港口(上) 2014-01-01 2 2014年01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