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丰富了淮剧声腔艺术的表现力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淮剧有两大基本调,一是“淮调”,二是“拉调”。“淮调”产生于上里河,即两淮;“拉调”产生于下里河,即盐阜。于是淮剧演员也分两大派,凡是两淮来的只唱“淮调”,不唱“拉调”;反之,凡是盐阜一带的艺人只唱“拉调”,不唱“淮调”。筱文艳没有门户之见,两种基本调都唱,但是,她在艺术实践中觉得仅靠“淮调”、“拉调”两个基本调来塑造人物,好像不够用,有些缚手缚脚的感觉,唱得也不尽兴。“自由调”创立的意义就在于极大地丰富了淮剧声腔艺术的表现力,是淮剧声腔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自由调”横空出世,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样,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反对者不是别人,却是淮剧同仁,大江南北的所有同仁全部拒绝演唱“自由调”。究其原因,一是习惯使然,打破了旧有的唱腔格局,因循守旧之人难免加以拒绝;二是“正统”作祟,“无师之徒”搞什么“自由调”,被人斥之为“野路子”,有人不屑一顾;三是面子使然,晚生小辈突然创造什么“自由调”,心中不爽、心中不服之人,觉得跟着学唱,不成体统,当然拒唱。而赞成者却不是别人,而是观众。
赞成也有赞成的原因,那就是岁月流淌,淮剧进入上海之后,面对的观众不再是农民,而是市民,是工人,是城市劳动者。虽然他们有着浓浓的故土情结,以看家乡戏抒发着对故土的思念之情,是不忘根、不忘祖宗之举。但他们毕竟沐浴在城市文化下,一切也在变,视野开阔了,节奏加快了,思想活跃了,感情丰富了,审美情趣的要求也高了,他们喜欢听“淮调”、“拉调”,但他们同时也有求新求变的追求,而“自由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所以击掌赞赏,这是其一;其二,从心理状态来讲,当时的观众受尽了日寇凌辱的苦楚,也尝够了资本家的剥削,心中抑郁无尽,积怨重重,“自由调”明快的节奏,似乎减轻了他们心中的重负;其三,“自由调”将剧中人物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观众得到了一种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也就理所当然受到观众的尊重和追捧。
几乎在筱文艳创造“自由调”的同时,何叫天也创造性地发展出了新的“连环句”,一变淮剧原来连环句的拖腔软气,而是刚强激越,几十句一气呵成,使人振奋,因而同样也受到观众的击节赞赏。
就在创造“自由调”之后,她又创造了“小悲调”,还改革了淮剧的表演形式。她像所有剧种的代表人物一样,是表演艺术家,但首先是革新家。
“小悲调”的创造,也是在艺术实践中摸索的结果。筱文艳和何叫天在高升大戏园唱了三个月的《七世不团圆》之后,何叫天应别人所邀,离开了“高升”,进了沪西大戏园。接替何叫天到“高升”唱小生的名叫筱云龙。筱云龙当时才二十六七岁,戏路很宽,文武戏都拿得起,戏曲界称这样的演员叫做“硬里子货”。他的扮相很好,但是嗓音很低,属于男低音。淮剧历来没有解决好男女同弦的问题。筱文艳是属于女中音,她和何叫天同台演出时,由于何叫天是男高音,因此男女同弦还比较和谐,如今和筱云龙的男低音同台,则失去了平衡。如果就着筱文艳的嗓音条件定调,筱云龙嫌高,唱不上去,如果依筱云龙的嗓音条件来定调,筱文艳则嫌太低,发不出劲,唱不出情绪来。
他们同台演出的第一出戏是《樊梨花》,戏里的薛丁山三次休弃樊梨花,又三次请回樊梨花,这三休三请的剧情,加上最后洞房中的戏,都是“对子戏”,都得用对唱来表述,男女同弦如果解决不好,这出戏就没有看头了。因为筱文艳唱不出情绪,也就不可能把人物演活。以她当时的名声,如果她将就一下,也能照常客满。但是筱文艳不想将就,不想马虎,而是迎难而上。她无力改变筱云龙的嗓音条件,决意在“腔调”上下工夫,进行改革。即是以筱云龙的嗓音条件定调,她演唱时翻高四度,变成了同弦异腔。这翻高四度的结果,使两人都发挥了自己的嗓音条件,演唱起来既感到舒服,又富有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