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收藏达人李孟生,退休前在长宁区民俗文化中心工作,致力于宣传推广民俗文化。30多年来收集4000多方古砚台,藏品包括火花、烟标、名酒、藏书票、扑克牌、紫砂壶等多个门类,他还是剪纸和扎彩灯的双料高手。
“只进不出”
纯属个人爱好
由于父亲酷爱收藏字画,李孟生受家庭影响,从小就爱收集火花和烟标。年轻时,他爱好书法,不觉对古砚台上了瘾,一发而不可收。近40年来,藏砚4000多方。
说起古砚,李孟生如数家珍:“从汉代起在砚台上刻字成为一门艺术,到唐宋时逐渐发展成熟,出现更多种类和样式,形成了四大名砚。”他解释说,分别是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其中端砚石质优良、细腻滋润、涩不留笔、滑不拒墨,被推为名砚之首,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李藏砚有个特点:“只进不出”——纯属个人爱好,不图经济利益。唯一的“出口”,是送给志同道合之人。
文人之砚
犹如美人之镜
藏砚几十年,李孟生善辨真伪,但难免看走过眼。“买假货,交学费,都很正常。多去古玩市场、博物馆、展销会、拍卖会,多请教名家。”他总结,过眼千方,反复琢磨,自成高手。老李自定规矩:凡遇赝品,迅速销毁,以免再欺后人。
李孟生介绍,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砚虽排名最后,但历史最悠久、文化内涵最高,自古以来深受文人墨客喜爱。苏轼曾留砚铭:“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生动勾勒宝砚难得;南宋诗人戴复古写得更直白:“以文为业砚为田”;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则打出形象比喻:“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
“古砚并非热门藏品,但集诗、书、画、艺术、历史于一身,魅力无穷。”老李如此总结自己追随古砚多年的原因。
收藏杂家
精通剪纸扎灯
除了4000多方古砚,老李涉猎广泛,堪称收藏杂家。他收的宝贝,包括火花23万套,烟标3万多套,扑克牌2万多副,中外名酒3000多种,藏书票2000多套,紫砂壶800多个……“我如果办展览,平均每个月两次,可以连续展出3年。”
李孟生曾拜高人为师,练得一手剪纸绝技,仕女、花鸟、寿星、福娃,个个信手拈来。他还擅长扎海派彩灯。纯手工制作,拉铁丝、裱布、造型、装饰、剪纸、粘贴……所有环节均独自完成。
像他这样精通剪纸、扎灯两项技艺的人,少之又少。每逢春节元宵,李氏彩灯都会出现在本市多个民俗活动中。最近,老李刚为朱家角制作了近200只彩灯,无一重样,最见功力。
儿子结婚
送上一场展览
退休后,老李来到上海综合开发研究院收藏文化研究所发挥余热,到月报《上海收藏》当编辑。在2008年春节过后的第一期报纸上,由他策划的一篇报道刊登在显著位置,标题为《“李启明藏砚展”开幕》。
李启明正是李孟生的独子,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小李对古砚也颇有兴趣,还传承了老李的扎灯技艺。这场以他名字命名的古砚台展览由父子合办。展览那天,恰逢儿子结婚的大喜之日。李孟生用这种特殊方式,为爱子送上祝福。
“现在会写毛笔字的人越来越少,一些年轻人甚至不认识砚台。我希望更多人关注砚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他补充说,“千百年来,许多古砚历经风雨洗礼、朝代更替、战争频发,依然保存到今天,可想而知,背后蕴含了多么浓厚的历史底蕴,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上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