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香港,我居然与传说中的“神雕侠侣”不期而遇!至于相遇的地点么,也有些不寻常——在酒店的22楼,仅仅隔着一层窗玻璃,我们在屋内床边,它们在屋外窗沿,我们与“神雕夫妻”面面相觑,听得到彼此的气息,看得到对方的细微纤毫,真可算是“零距离”了。
上周,我和妻子、儿子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东方之珠”香港,打算去品美食,逛迪斯尼。次日一早,在“唧唧唧”的阵阵异响中,我从梦里醒来。拉开窗帘的一瞬间,我吓得汗毛全竖了起来,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天啊,就在玻璃窗的外面,赫然立着一头毛茸茸的怪物!它看上去是鸟禽类,毛色灰黑,体形比公鸡大,嘴呈钩形,眼珠发亮,直愣愣地盯着我。它离我是那么的近,似乎伸一伸爪子就能够到我了。妻子和儿子也都惊叫出声。猝不及防之下,我本能地拿起一只枕头挡在身前。僵持了几秒钟,我们才醒悟过来,这头怪兽与自己隔着玻璃,它攻不进来。更重要的是,它只是漫不经心地看看我们,时而叫上两声,时而梳理羽毛,并没有“不轨”的举动。我们渐渐放松,开始仔细观察。妻子说:“看它尖尖的嘴,锋利的爪子,还有凶凶的眼神,这好像是老鹰啊!它应该是在山林里的,在香港这样繁华的城市里,怎么会有?”再看看窗外边沿,就在这头鹰的周围地面,留有一摊摊的鸟屎。显然,这鹰是此地的常客,飞得累了,就来歇一歇。它早就把这视为自己的领地了,今早也不例外,照样过来歇脚,只是把初来乍到的我们给吓着了。
我们忍不住去问服务员,她一脸淡定,操着口不标准的国语答:“这是麻鹰,在我们香港有几千只哩,每天都在城里飞来飞去。还有专门的机构保护它们!”麻鹰?几千只?每天飞在这寸土寸金、弹丸之地的香港上空?我再一次惊讶了。要知道,在我生活的上海,同样也是“国际大都市”,野生的禽类,恐怕只有麻雀还在城里叽叽喳喳吧?哪能容下像麻鹰这样的猛禽?何况还是几千只的数量!更让人诧异的是,为了这些生灵,香港还设有专门的保护机构?
赶紧百度了一下,这一下,我开了眼界。原来,所谓的“麻鹰”,也就是我们内地人俗称的老鹰,的确是香港的定居者。据悉,总量保持在二三千头左右的它们,晚上在山岙集聚栖息,白天呢,则在高低错落的城市大厦间穿梭觅食,就连我们所住的尖沙咀闹市也不例外,它们照样大模大样地来往飞翔。虽然号称是猛禽,但它们从不伤人,港人也习惯了它们,长年累月,它们已经与本地人和谐共处,融为一体了。地面空间狭窄,居住拥挤,却并不妨碍香港人对这些小精灵们的宽容和善待。港城高楼林立,玻璃幕墙众多,经常有麻鹰因为辨不清透明玻璃而撞得头破血流、骨裂筋折。为此,早在10年前,香港就成立了护理中心,专门收容受伤的麻鹰,治愈后再送它们回归天空。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每天清晨都是在亲切的“唧唧唧” 声中醒来。那头麻鹰似乎也认识了入住的客人,不再过多地关注我们,只是站在窗沿,自顾打理羽毛,观望四周,若有所待。又一次的惊讶来临了,那天,一阵尖利的啸声过后,仿佛一片硕大的灰斗篷从远而至,倏然降落到了窗沿,一时间,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两头麻鹰。后来的那头麻鹰熟练地跳到第一头麻鹰的背上,将嘴里叼着的一条小鱼喂给了伙伴。这两头麻鹰敢情是夫妻呢!公鹰找来食物,辛苦地送到这里来给母鹰享用哩!我顿时明白了原先的那头母麻鹰,每天在窗沿左瞻右顾,若有所待的样子,原来“她”是在等郎归!公鹰一口都没有吃,刚把小鱼叼给母鹰,就毫不停留地又展开斗篷般的翅膀,迅速腾空,在楼群间上下盘旋,很快就消失了身影。一条鱼儿太少,它接着还去找食物喂妻子吧?眼前的这幕,让我想起了金庸笔下的“神雕侠侣”,那对生死相许的神雕,其原型很可能就是这麻鹰?金庸在书房构思时,窗外的麻鹰翻飞着矫健的身姿,张扬着不甘为都市束缚的羽翼。金大侠的灵感油然而生:得了,就把这个与港人朝夕相处、再熟悉不过的麻鹰升格为“神雕”吧,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它们,喜欢它们!
在窗的里边,儿子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外面的“神雕夫妻”,歪着小脑袋说:“大概鹰妈妈要生宝宝了,飞不动了,鹰爸爸就每天给她找来好吃的吧?”我心头一热,手轻轻抚上了儿子的脑袋,与妻子相视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