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正月初九夜晚,冒着雨夹雪天气,赶到逸夫舞台去观赏由文汇报社、虹口区教育局主办,上海梦陶艺术剧社、浙江京剧团共同创作演出的原创现代京剧《少年中国梦》的大剧院版。
《少年中国梦》艺术化地在舞台上再现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上个世纪30年代在上海创办“报童工学团”的历史,在“淞沪抗战”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仍然办起“没有围墙的学校”,实践 “人人受教育”的理想,讲述他让孩子来当“小先生”互帮互学的故事。该剧还阐述了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知行合一”教育理念。全剧笼罩着诗化、悲壮、浪漫、热烈的氛围。剧中的主人公“小东北”在“九一八”事变后流浪到上海,他的亲人被日本飞机炸死,父亲在前线打日寇。陶行知邀请调皮捣蛋有血性的“小东北”参加工学团学知识学文化。报童工学团成员渡过苏州河为四行仓库守军送药品。“小东北”巧遇父亲陈营长,亲眼见到父亲炸毁日军坦克后壮烈牺牲。
这是一部给青少年看的京剧,但又不是一部纯粹的京剧。它既重视京剧本体艺术表现手段,又将大量音乐剧、话剧元素融入剧中,“唱念做打舞”一齐发力,尤其重视打和舞,在故事情节发展演进时,配以大量好看的载歌载舞场面,如“卖报舞”、“灯笼舞”、“板凳舞”,舞蹈优美又有童趣。而每当场面歌舞结束时,武打场面又热闹起来,演员又高又飘的跟斗翻得舞台上高潮叠起。我以为,注重打和舞,对吸引活泼好动的孩子们喜欢该剧,大有益处。该剧情节环环相扣,如“百乐门卖报,城隍庙读书,夜坟场寻路,苏州河送药,四行仓库炸坦克”等层层演进,扣人心弦,引人入戏。这出戏不仅适合青少年看,那天满场的成人观众也看得十分入神。作家、陶行知研究专家叶良骏和王晓菁创作的剧本,经导演翁国生二度创作和众演员的精彩演绎后,塑造出陶行知、“小东北”、陈营长及天真可爱众报童阿雪、阿珍、阿强等人物形象。
舞美也是亮点。传统京剧是写意的,一条马鞭就是铁骑,几个士兵就是千军万马,一条船桨就是水军,一桌二椅就是宫殿衙门。海派京剧已有机关布景,在舞美上增添了写实的要素。但少儿京剧的舞美还要更写实些,为的是吸引孩子的眼睛,顾及孩子的理解能力。现在该剧的舞美,更像是音乐剧,在舞台上出现了很多上世纪30年代老上海场景,舞台上呈现着百乐门、城隍庙、四行仓库、苏州河岸等观众熟悉的景观。“浴血苏州河”一场戏中,舞台的河岸上出现了两辆日军的坦克,轰出凶恶的巨响,发出嚣张的气焰。陈营长用炸药包和血肉之躯与日寇的坦克同归于尽。此时激烈的跟斗在舞台上翻滚,表现出中国人民誓死抵抗日本侵略的凛然大义。这是一部让青少年看了后会精神昂扬、热血沸腾的戏,相信在听取意见不断打磨、不断修改中,定能受到观众的欢迎,绽放出恒久而美丽的艺术之花。
该剧的结构很独特,突破时空限制。陶行知以故事讲述者和剧中主人公的双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序幕时,陶行知一身长衫,在舞台上讲述上世纪30年代报童工学团往事。尾声时,陶行知又和宇航员、芭蕾舞演员、医生、海军战士、火车司机等当代青年一起站上舞台。陶行知的梦想和年轻人的梦想融合在一起,进一步深化了《少年中国梦》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