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电影
最上瘾
“我这个人,对人很感兴趣。我十几岁时在做铁路工人,跟着火车跑遍大江南北,我喜欢探索未知,了解外面的世界。”这样说的方励,名副其实是一个“理科生”。他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创办了如今世界上最大的地球物理仪器开发销售公司。但是,身为总裁的他最上瘾的不是赚钱,是做电影。
2001年,方励从《安阳婴儿》开始了和导演王超的数次合作;2005年,方励为导演李玉的《红颜》担任制片,该片在欧洲多个电影节上获奖;2011年,李玉的《观音山》成为迄时为止中国最为卖座的艺术片。
科技完美融合
去年,方励听韩寒提起打算拍电影的想法,当听他讲到一个有关东极岛的故事时眼睛一亮,这就是电影《后会无期》的雏形。《后会无期》中大量运用了Flying-Cam(航拍)技术进行拍摄,从东到西,自南向北,镜头掠过海洋、荒漠、草原、公路,为影片增加了恢弘的画面,带给观众非常震撼的体验。在方励身上,科技与电影产生了完美的融合,电影给了科技启发,科技又回馈电影。对于物理和电影,方励说:“物理和电影落点都在人,物理研究人与自然、与世界的关系,电影研究人与时空的关系,都是人对世界的看法。”
不可一味迎合
方励当然希望影片卖座赚钱,但他作为制片人,钻研的却不是话题、卖点。
方励说:“数据是很好的参考,尤其你想做赚钱的电影。但如果你想真正做好电影,就不能迎合观众需求,迎合无法获得观众的尊重。因为观众的审美并非一成不变,他们喜欢新鲜的东西,这需要创造而不是因循。这个世界上你越想赚钱越赚不到钱,只要把事儿做好了,钱自然就来了。”
为了拍电影,方励投入的是自己每年上百万的年薪。他做的电影多是现实题材,有些因为尺度问题,没能在内地上映,算下来赔了4000多万元。方励说,自己不喜欢特别自恋的导演,也不喜欢地下,“我想做的电影,从来都是希望在影院上映,让更多观众看到。”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