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普陀区的朱先生反映,金沙江路中江路站附近的一处公交站没有候车亭,旁边也没有任何遮挡物,遇到极端天气,候车实在“艰苦”。中江路、金沙江路以及不远处的同普路上有多处居民小区,一般都需要先乘一段公交再换轻轨,这个象征着“最后一公里”的车站对附近居民来说极为重要,利用率也很高。而志愿者到现场后却发现,经过此站的有包括67路、94路等在内的线路,偌大的一个站点却只有一块站牌竖在那里,后面是一堵长约百米的白色矮墙。周边约有十多个人暴露在烈日下候车,其中不乏有头发花白的老人。在该站点候车的女乘客都一手拿着扇子一手撑着遮阳伞,男乘客则不断地擦汗。“我家就在这附近,每次出去乘地铁都要在这里坐公交车。真希望这站可以装个顶棚,不然,天热太晒,一遇刮风下雨天气,没带伞的等车人又只能被淋着。”一位正在等车的婆婆说道。
家住黄浦区的徐先生也反映,23路公交车西藏南路斜土路站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路牌孤零零地矗立在宽阔的人行道上,没有座椅和顶棚,站在路牌旁候车的乘客同样以中老年人居多。
公交站点候车亭设置的依据是什么呢?记者查询获悉,根据《上海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人行道必须宽于3米才能安装候车亭,安装之后还要留出1.8米以上的宽度供行人通过。此外,设置候车亭牵涉到规划、市政、市容、公安等多个部门,除了对人行道宽度有要求外,若地下有管线则同样不能开设。照此“严苛”标准,不少站点“惨遭淘汰”。
对此,不少市民指出,公交车站的选址、候车亭、座椅的设置,都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量环境、客流等实际因素。希望有关管理部门能够重视这一问题,尽力改善乘客候车环境,为夏日出行带来更多便利。
志愿者 程勇康 程帅 乔自易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