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叶周 1958年生,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会长,《洛城作家》主编。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电影新作》副主编,1989年赴美留学,获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广播电视专业硕士,曾任美国PBS电视台制作人、导演,澳亚卫视总制作、总编辑。作品有:长篇小说《美国爱情》,散文集《文脉的传承的践行者》《地老天荒》等。
我家原先住的枕流公寓,位于城市的西区,那是一幢七层楼的西式公寓,建造于1930年。楼前有一个2500平方米的大花园,花园中水池曲径,树木葱郁。公寓是清代北洋大臣李鸿章的第三个儿子李经迈的产业。记忆中这幢老式公寓楼墙的颜色是浅灰色的,从春至秋,路上的法国梧桐枝繁叶茂,长满了绿叶的枝干远远地伸展开来,在道路的上空交接,给街道罩上了一个遮阳棚。
在这幢公寓的居民名单中,曾经住过著名演员周璇、乔奇、孙景璐、傅全香,著名导演朱端均,著名报人徐铸成,画家沈柔坚,工商界人士胡厥文,科学家李国豪等等。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叶以群搬进来以前,那室公寓原先住着著名作家周而复,他曾经在那里创作了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后来他去北京文化部工作,腾出了房子,父亲才搬进去。作为文学评论家的父亲曾经在家中接待过文学界的同事和朋友巴金、荒煤、于伶、孔罗荪、柯灵、艾明之和其他文学前辈,也曾在客厅中会见过来访的外国作家。当我还是孩子时,正处于“文革”的历史动荡中,平时在公寓中进进出出,亲眼目睹了这些令人尊敬的前辈们如何承受着人格的羞辱和精神的折磨,可是他们仍然坦然面对,将生死置之度外。父亲叶以群在“文革”刚开始时的一个清晨,愤然从高楼上一跃而告别人世,更在社会上和文化界朋友的心中造成巨大的震撼。
以后每次回国探望母亲,我都会在年轻时生活过的这幢公寓上上下下走一走,看一看,似乎是为了寻找曾经的记忆。矗立了八十多年的公寓,原先宽敞的雕花木门已经被以防盗为目的的铁栅栏门所取代。我满怀惆怅地站在楼前,举目向高处望去,苍老的楼面呈现灰白的颜色,和街对面一幢约二十层高的现代公寓形成了反差强烈的对比。它比对面的楼矮去大半截,似乎已经鬓发花白。公寓的衰落,似乎代表了上海城市变化的真正开始。前几年,这座公寓门口挂上了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牌子:文化名人楼,曾经的住户们掷地有声的名字一个个都已刻在门口的牌子上,可是里面发生的故事呢?如今前辈们已逐渐离开这个世界,可是他们在那里生活过的往事却依然历历在目。为了不让这些故事如浮云般消失,我开始了小说《丁香公寓》的创作。
丁香公寓并不是我原先所住过的那幢公寓的真实名字,因为是写小说,我的笔便不必受到太多真人真事的拘泥。我是50年代末期出生的,这个年龄层的人,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那些岁月有时使人窒息得喘不过气,有时令人热血沸腾。我所记述的虽然都是个人记忆中的一些小事,但都是在各个历史背景上的。
丁香公寓里发生的故事,是中国一个特定社会阶层的缩影,他们的生活与社会脉搏的律动关系密切。他们中的作家、电影明星、民族资本家等,在“文化大革命”发生后首当其冲,成了革命的对象。他们的生活,对公寓外面的人们来说有一种神秘感。他们的命运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性。我《丁香公寓》里的故事从“文革”前开始,到改革开放的1980年代末,跨度二十多年。这二十年的历史,既是我的成长史,也是共和国历史中的一个关键时期。我们与共和国一起走过这段历史,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我们成长中所流的汗水和泪水中融合着成长的悲欢和付出。即便我已身居异国二十多年,可是在我的记忆中,曾经在那里发生的故事总是那么鲜活地浮出现在眼前,父母和许多前辈都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可我依然可以清晰地看见他们的身影和足迹,也看见了我逝去的青春年华……
不管城市如何迅速地发展,作为城市记忆的历史依然有不可低估的史学价值。这些年来上海十分重视对老建筑的保护了。我的记录,也是在心中为往事挂一块文物保护的牌子。
实体的建筑被保护了,而在建筑里曾经发生过的一件件惊心动魄的故事,更不应该随着生者的离开永远消逝。我的故事是一种记录,也是在心中为往事挂一块文物保护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