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育深耕
笔耕不辍 育人不倦
朱玉萍
■ 杨之光写生作品《祈》 宣纸 水墨设色
  ◆朱玉萍

  杨之光先生告别了在美国十一年优越安逸的退休生活,荣归故里,回到他魂牵梦萦的上海。他老而弥坚依然书画笔耕不辍,世纪之交那年举家归来又有一番作为。杨之光是时代的幸运儿,成名于中央美院,后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也是中国画人物创作的弄潮儿,他的中国画作与时代同步,在上世纪五、六、七、八十年代,他都有中国画表现时代人物的扛鼎力作问世。这位美术界响当当的顶级艺术家,1930年出生在沪,直到18岁才离开,上海给了他只有当时国际大都市才有的一整套完整先进的、中西合璧自由严谨的基础教育。

  回想起杨之光青少年求学的经历,可谓处处遇高手贵人,1950年他遇上了徐悲鸿大师,徐大师的不同凡响之处是有识人、识画的眼光,他的直觉让杨之光放弃考研究生班,投靠中央美院,从头学起。大学者深藏小学,不枉为杀鸡用牛刀,果然是名师出高徒。那时的价值取向也没有现在这般功利。因此刘勃舒说,徐悲鸿厉害,杨之光也厉害,大师科学严谨的高尚风范以及因材施教的眼力深深地影响了杨之光,杨之光不惜从头做起也成就为一代大师。

  杨老的中国画成就,实在是当时代的奇葩,1957年获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六十年代到处都是油画伟人,而他的水墨国画描写的“润之”格外传神引人注目。就是文革时期,样板戏、样板画是因为非艺术因素而走红,他的画具有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艺术创新也照样荣登榜首大量发行。而后的水墨人物肖像、舞蹈和人体的没骨画法,都因富有生活气息和深厚的国画功底而好评如潮屡获成功。

  杨教授成功的奥秘,就是不满足原先的成绩,一次次的突破自我。再看现在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后来就是不断复制自己所谓的成功,其他人也一度学样模仿跟风,而杨之光却不是,作为要创新的艺术家,在追求形式美的方面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创意。

  已到了功成名就颐养天年的杨老,不满足守成,还在寻找突破口。在绘画上如此,在教育上更是如此,他放弃大学教育,要给少年儿童最好的教育,要让更多的少年儿童受益,杨先生又开始了新的征程。基于自己的特殊经历和国际视野的思考,杨之光审视当下的学校和校外教育,独树一帜地提出少儿美术创意教育,创办了总部设在广州市番禺区“杨之光美术中心”,继而在十三个地方安营扎寨之后,今年落户上海。印证了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谚语,老人家重新踏上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就在他的母校现在的世界小学和老宅故居安乐坊的附近,开辟了两个圆“创意”梦的地方(华山路1399号校区和延安中路596号总部),努力再为上海这座城市少儿活动增添一抹亮色。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第A05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评论·专栏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话题·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新视界
   第A18版:新视界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演出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名家示范/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2版:夜光杯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阅读/连载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家装专版
笔耕不辍 育人不倦
抓住人心的神秘画
百幅大山水组画“自然颂歌”
恩惠印坛的金石大家吴大澂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B07笔耕不辍 育人不倦 2014-12-13 2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