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木头的“刺猬爬树”
童孟侯
  ◆童孟侯

  我有点“木头控”,到哪里去旅行,都喜欢背点原生态的木头疙瘩回来。

  2013年的秋天,我和大桑一起到安徽李坑玩,在经过一个卖木雕的商店时,看到架子上放着好几个树瘤,大大小小,奇形怪状,很是可爱。可是,每一个树瘤的顶部,都被店主挖了一个深深的洞,意思是这个树瘤可以当笔筒。于是,天然的树瘤变成了实用品。

  我拿起一个还来不及被店主改造成笔筒的树瘤,细细欣赏,先近看,再远看,再正看,再反看,终于琢磨出一些道道来。你看,它的正面不是一只正在爬坡的刺猬吗?这件“作品”可以命名为“小刺猬”嘛。它的背面更精彩了,可以命名为“凤凰涅槃”,一只“凤凰”正在火中挣扎,腾飞,它的四周烈火熊熊。

  我窃喜,但我不想表露出来,于是装作漫不经心打听价格。店主说:280元。我立刻放下树瘤,并给了大桑一个眼色。大桑说:老板,这种树瘤我家里有三四个,都是在江湾买的,那时候买的30块一只。

  店主说:不可能,我几年前就是在江湾开店的,几年前也要80块一个。

  大桑说:你现在要加200块?树瘤又不是艺术品,你从树上割下来就行了。

  店主知道自己说漏了嘴,便说:150块拿走吧。

  晚上回到宾馆,我便开始伺候这樟树的树瘤,先给它好好擦了一把热水脸,然后用牙刷把树缝中的脏物都剔出来。看见宾馆提供给旅客一小管润肤露,我就把它挤出来,把树瘤的上上下下前前后后都抹了一遍……折腾了大半夜。

  第二天,大桑见到这树瘤时,惊异道:它已经是一件艺术品了。雕塑还要煞费苦心地雕啊挖啊,它呢,只要洗把脸,涂一点润肤露,就脱胎换骨了。

  我家还有一根树干(也许是树根),我记不得是哪一年买的,当时摊主说是野山楂,我搞不清是野的还是家的,也搞不清它是藤类的还是别的类的植物,只是觉得这一根木头既具有一种扭动的一路向上的条纹,又有沧桑感,非常耐看。于是就买下了,背回了上海。

  一件普通的东西,往往可以发掘出美来,同时发掘出自己的好心情。更不要说那些天然的树干树枝树瘤树根,它们的纹理、走向、色泽……只要取材得当,兴许能发掘出它的巧夺天工,兴许能让它成为有艺术感的玩意儿。我们在端砚上发现了“眼”,我们在黄花梨上发现了“眼”,我们在宝石上发现了“猫眼”,顿时,这些天然的东西便灵动了,精彩了。

  如今,我把这根树干和这个树瘤放在一起。朋友浩明来了,我便介绍说:这两样放在一起是绝配,一只大饼一根油条!

  浩明说:你比喻得文雅一点好不好?一个是豪放派,一个是缠绵派,两个组合,就是“刺猬爬树” 。

  哦,名字起得好,“刺猬爬树”,尽管真正的刺猬不会爬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第A05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评论·专栏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话题·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新视界
   第A18版:新视界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演出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名家示范/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2版:夜光杯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阅读/连载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家装专版
木头的“刺猬爬树”
《鲁庵仿完白山人印谱》手工钤拓本
忆一场简朴而名人雅集的婚礼
富贵竹平圆紫砂壶
新民晚报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B10木头的“刺猬爬树” 2014-12-13 2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