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龄30岁的102名学员,全脱产一年,涉及21个运动大项。这次,上海体育的决策层是下狠心打造优秀教练员人才库。在市体育局副局长郭蓓看来,教练如良药,品评之前尚需一味“药引”:“十年,如果十年内上海体育能涌现出一批像孙海平、沈金康、金玮这样享有国际知名度的教练,那我们应该就是成功了。”
沪上体育后备人才稀缺是短时内难以改变的现实,而提升教练员执教素养,却是能让训练事半功倍的良方。“百人计划”培训班是市体育局2014“改革年、管理年、培训年”的重点之一,将为上海体育充实一批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国际视野的精英型教练员。
而对这百名学员而言,过去的2014年也格外特殊,生活颠覆过往,却也变得格外单纯质朴,前女足国脚高燕告诉记者,“每一天,一切简单到只剩下三个关键词:学习、收获、朋友。”
全脱产学一年
102人,全脱产学习一整年,既然下了狠心要用一年时间来搭建优秀教练人才库,那么精心规划课程便是论证重点。从2013年年初开始,“百人计划”设置怎样的课程,请谁来讲课,成为市体育局相关人员反复斟酌的内容。
在培训班的课表上,美国体育学院、体育总局体科所、大学教授、反兴奋剂专家等等悉数在列,一年总共1016个学时。“我们对讲课老师都有要求,不是来放场PPT就完事。”班主任任莉敏如是说。
相比学习内容的高端、聘请导师的大手笔,“百人计划”对学员却有些苛刻,人均每日的住宿费用不过30元标准。“准军事化管理。住集体宿舍,吃学校食堂,上课不许玩手机,夜间增加晚自习,讨论必须要发言,每周都得写小结。”
外人看来,退役当教练是运动员最简单的转型——当年自己怎样被训练,如今依葫芦画瓢再教给弟子便是。但“百人计划”的推出彻底颠覆了这种观念。
“练得好未必教得好,况且,除部分项目外,谁能保证自己接受的就是最好的训练方式?”以当代的眼光,做一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教练,照搬不是捷径,“而是随时学习先进训练理念,同时注重博采众长。”
在这样的思路下,“百人计划”不急于分运动项目,而是先从体育基础相关课程入手。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能力生理生化评定等都是学员们的每周必修课。
“一粒谷子落地不成堆,两三粒也不成堆。从‘无堆’到‘有堆’,其中没有明显界限。”翻开学员的笔记本,这段曾令古希腊震惊的“谷堆悖论”跃然纸上。
哲学也与训练有关吗?
“当然。”南拳王谢孚琰很肯定。因为爱好文学,练武术的谢孚琰有个“诗人”的美名。在他看来,包括量变到质变在内,许多哲学问题在训练生活中都能普遍适用。若用哲学理论、辩证思维去对待训练,“不说技战术会有立竿见影的提高,至少心态上能够摆得端正。”
除了与运动相关的培训课程,每周,参加“百人计划”的退役运动员们都要接受一整天的哲学、教育、心理学、公共关系等文科教学。
大小考试40场
好教练高明在何处?在上海体科所所长李建新眼中,“用得了高精尖仪器,读得懂生理生化报告,这是好教练的基础。”而这,也是培训计划对学员最基本的要求。
李建新是导师之一,课程里,他的PPT将视角转向国外,美、德、日、澳等地的体育科研设备,看得人眼花缭乱。“不仅设备先进,他们教练的科学理念同样先进。”李建新以德国为例,“简单一瓶水,训练时哪个阶段喝,喝多少,间隔多久再喝,冷热有何区别,德国教练能说出四五个要点,这就是训练与科研紧密结合的表现。”
一番话引来潘丽娜的共鸣。当年,马良行带队上海女足,姑娘们偶尔有逃练情绪。“有时觉得练得太狠,于是提意见。没想到,马指导拿出生化报告,只用血乳酸一个数据,就驳倒我们的叫苦连天。”潘丽娜在小组讨论中回忆道。神奇的是,随着马良行对姑娘们细解血乳酸与训练量的关系,没了心理因素作祟,“大家好像真没那么累了。”
一年时间,所有学员经历的大大小小考试近四十场,回顾时刻,几乎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竟然“熬”过了这一年。“从小到大,我考过的所有考试加起来估计都没这一年多。”高燕的话,说出大家的心声。在所有课程中,科研方面的课程对于学员而言最难,却也最感觉受益匪浅——解剖学、生化学,光专有名词的背诵就耗费了无数脑细胞。但当往日训练中的种种疑惑在学习中迎刃而解,那种兴奋与畅快让学员们沉醉其中。
学员们的情绪落在任莉敏眼中,她欣慰他们的变化,“只要大家能意识到,今后的训练无法剥离科研,那今天的课程就算起到作用了。”
“百人计划”的培训对象并不局限于前年全运会后退役的选手,还有个别“老”教练。席敏杰便是其中之一,执教上海男乒近十年,席敏杰是班里年龄第二大的“老大哥”,更是上海男乒的主心骨。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结业典礼上,席敏杰洋洋洒洒说了近万字感言,一点一滴都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当运动员,我从上海队打到了国家队,退役后,立即转到教练岗位……这么些年,感觉自己一直在赶路,很难有机会停下来静心思考。但这次的培训班给了我放空自己,停下脚步思索的空间。”
华丽转身,运动员到教练员身份的转变曾让席敏杰非常困惑,“以前的自己,很专业却很不职业——训练中,面对小队员有太多的为什么,怎么做,但又不能表现出来。”如今,“十万个为什么”终于找到了解答的途径。从好奇到疑问,从疑问到设问,然后是反问……课堂上,没有导师和学生的界限,每个人都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畅所欲言。
更令席敏杰、高燕等收获颇丰的是为期四周的美国之行,“每个学校都有各类运动俱乐部,孩子们对体育也是真心喜欢。有兴趣才能留住苗子,有苗子才能有后来的专项发展。这方面,对我们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参观、交流,美国青训体系的发达让学员们惊叹,高燕坦言,在美国的四周甚至让自己确定了未来的职业方向,“中国足球的未来在孩子们中,如果可能,投身足球校园计划、青训体系中,我相信自己未来会有更大收获。”
跨项目多交流
留恋的情绪在房间里慢慢滋长,结业仪式还没结束,就有学员们三三两两开始自拍。更多的人则是带着一丝伤感,默默翻着眼前的《毕业册》——这本制作精美的册子同样是学员们花了数月时间整理、编写,自己制作完成的。一年时光,除了知识,他们收获的更有一个稳定温暖的朋友圈。
如果说,学习的优劣可以通过考试来检测,那朋友的价值则将在未来得到更多体现。“以前自己的世界里只有足球,即使在一个基地训练,别的项目也并不熟悉。”一年时间,高燕认识了不少新朋友,生活也从原本围绕足球的小圈子变成了大世界。
身为培训班的班主任,任莉敏同样感慨良多,“同学间,他们从起初的彼此陌生到后来亲如一家。专业知识上,他们也从一开始的只在意自身专业发展到了互相支持。这种变化,既是惊人的,也是喜人的,有些甚至超过了起先的预期。”
有时,长期只专注于一个项目容易产生盲区,偶然跨项目的借鉴反倒可能迸发出灵感火花。“比如一名篮球运动员在参考了足球专项同学的训练后,突然有了新的想法。学员们吸收的不仅是来自于外部的知识,更多的内部交流也是个积极现象。”任莉敏介绍道。
形成团队平台的成果就是,未来在各个项目之间,都有了互通有无的联系,甚至可以形成一个“选材库”:“从训练方法到人才选拔,大家可以互相留意,甚至可以帮其他项目找到更适合的青少年苗子。” 本报记者 厉苒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