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行为是小概率事件
记者:游客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顾晓鸣:游客的偏激行为在全球都会发生,这一方面基于自身的文明水平,另一方面则是源于旅途中的特殊情境。人与环境有着互动关系,物理环境的改变,也引起心理的转变。在陌生的城市与国家,很多人会本能地担心被轻视,期望得到重视与照顾。这时,如果空姐没有提供“微笑服务”,如果餐厅侍者“爱理不理”,游客就会产生被看低的偏激心理。不熟悉带来不适与自卑,难免有鲁莽、草率的行为,加上语言障碍、表情误读、文化差异,就容易引起更深的误解。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游客在海外的形象?
顾晓鸣:中国游客在外的形象是吊诡的。一方面,伴随国际地位的提升,全世界都欢迎中国人;同时由于一些极端事例,海外对中国人、中国大妈以讹传讹,有所戒备。
这里,我也要为“中国大妈”说句话,恶性行为是小概率事件,中国游客在海外的表现已经改进很多。有时,本来是游客间简单的冲突事件,我们也不应过度解读和放大,更不能一味指责、幸灾乐祸、以“上头条”夸张放大。
旧习惯与新向往的断裂
记者:您认为旅游的意义与内涵是什么?
顾晓鸣:旅游是如何发生的?其实,旅游最初是从朝圣开始。因此,“寻找神圣”是旅游的内涵,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陶冶性情、观赏景点,寻找出乎意料、与日常生活有别的神圣、美丽和愉悦。而现在,很多景点是没有神圣感的,旅途变成买打折货、占小便宜,消灭了旅游的本质。其实,即使有些不愉快,想到此行是为了寻找美好和幸福,就不会因为一件小事影响心情,把旅途给搅黄了。
记者:您认为,近年境外游升温的原因是什么?
顾晓鸣:旅游和所有的物质消费品一样,代表人们对生活方式的追求,对身份提高的渴望。就像现在很多人喜欢喝下午茶,并不是在乎糕点咖啡,而是向往气氛情调。因此,我们现在看到一种好势头,海外旅游代表生命空间的放大,代表生活情调的提高,代表个人身份的提升。但是,现在旅游素养处于过渡时期,高端的心理追求和粗糙的生活方式不匹配,心理向往与长期习惯的断裂。既然觉得境外游很酷,那怎么能将在国内小菜场的行为举止搬出去呢?既然大钱都花了,何必为小钱与别人争吵呢?如果表现得更加谦和有礼,情调不是更高吗?游客需要成长与转变的过程。
心理与知识的双重准备
记者:对提升游客的文明素养,您有什么建议?
顾晓鸣:在有文化差异的环境,游客要做好心理与知识的双重准备,避免造成误读。这门功课的缺失,游客的责任只是一部分。面对勃发的境外旅游,社会相应的理论和措施跟上了吗?旅行社是否履行告知义务,是否开展相关培训?现在,很多旅行社、导游对文化差异都是泛泛而谈,宣传手册、旅游须知等过于笼统,例如旅游时遇到N种特殊情况时游客该如何应对,没人专门解释。
风气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改变,道德水平也不是一下子就提高,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这需要多方配合,现在国外也更注重对中国游客的服务,航班配备会讲中文的乘务员,景点培训应对中国游客的技巧,相向而行,文明是一面镜子。倡导旅游素养和精神文明,首先要避免造成对游客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应该心平气和、设身处地分析与解答,告诉游客,他们的“一念之差”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加强心理辅导,而不是道德审判。
本报记者 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