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传会的作品是靠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作为报告文学作家,有人说黄传会是撰写希望工程的“第一人”。在作品《托起明天的太阳——希望工程纪实》中,他把自己的笔触伸向了中国农村广袤大地上的孩子、乡村教师、农民,向读者生动叙述每一个细节。
黄传会的《我的课桌在哪里——农民工子女教育调查》,曾在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选时入围前十名,最后在“进五”时与鲁奖擦肩而过。去年,他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荣膺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采访黄传会,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他的立场和情怀,行文的真实和细节,是成功的关键。
1 为希望工程而跋山涉水
他们原本只是一些默默无闻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孩子。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过去,人们不知道他们,他们更是无从知道外面的世界。
1990年早春,一位穿着海军军装的作家来到了广西平果县汤那屯,他亲眼目睹了这个小山村的贫困状况,满怀深情地写下了5个少女的灰色故事。这是国内最早涉及希望工程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羊城晚报》转载了其中章节,引起了港澳同胞的关注,社会捐款达26万元。于是,汤那屯盖了一所希望小学,修筑了一条路,通了电。
那位作家就是黄传会。10年后,黄传会重访故地,自然要去找一找当年的那5个孩子,没料想,5个少女已经长大成人,全部考取中专大专走出大山了。在一个考上南宁中专最后毕业留在南宁工作的女孩家里,墙壁的木板上还留着依稀可辨的八个粉笔字:“希望工程,海军作家”。黄传会久久地看着,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欣慰,他说:“我手中有一支笔,可以为他们呼吁。”
说起与希望工程结缘,那是一次聚会。1989年10月,担任团中央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的徐永光问他:知道希望工程吗?贫困地区有很多孩子读不起书。黄传会感到惊讶:有这事?徐永光就对他说,你去写写他们吧!黄传会爽快答应了。他去了位于太行山山区的河北顺平县,这里离北京才一二百多里地,竟然会是那么贫穷。他走进一老乡家中,打开锅盖一看,里面是十几粒冰凉的土豆。他还看见一个女孩从破棉絮里钻出来,炕上连坑席都没有,下面只是铺了个僵硬的塑料袋。许多孩子因为家庭贫困交不起20元的学费而失学,望着他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目光,黄传会的心像灌了铅似的沉重。当时官方的说法,全国有400多万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读不起书。其实,真实的数字远远不止。
从此,黄传会一发而不可收,开始了长途跋涉,接连跑了7个省(区)的21个贫困县,这是对国情一次深入的了解,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一次真实的考察。他的《托起明天的太阳——希望工程纪实》发表后,引起了读者广泛的关注,老作家冰心专门为《人民日报》写了推荐文章。
2 乡村教师:两头燃烧的蜡烛
1993年,黄传会又开始了一次远行。他在贫困地区的几十所学校采访了200多名乡村教师后,深深为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所感动。紧接着,他又创作出了《中国山村教师》,这同样是一部力作。
黄传会说:“如果我们用蜡烛比喻教师的话,那么,乡村教师是两头都在燃烧的蜡烛。”他又说:“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是乡村教师。”
山东冠县是武训的家乡。当了近30年民办教师的戴修亭,一生最盼的是何时能够转为公办教师。就在黄传会去采访的前一年,终于轮到戴老师可以转公办了,他却得了晚期肝癌,填完表,还没待批下来,人已故去。黄传会见到了他的女儿,女儿已经接过父亲的教鞭,她告诉黄传会:父亲教了半辈子书,只给她留下一根教鞭和一本翻烂了的《新华字典》,还有7000元的债。
河北涞源县一个名叫李恕的教师,上个世纪50年代初高中毕业后,便到村小任教,村里凡是识字的都是他的学生。黄传会采访时,陪同的当地领导问他有什么要求,李老师迟疑了一下,然后说:如果可能的话,每个月请多批给我一斤煤油,年岁大了,眼花了,晚上批改作业要点亮些的灯,现在定量供应的煤油不够用。
在海南省乐东县,黄传会采访了一位身患晚期肺癌的老师。黄传会问他:为什么不在医院治疗?老师答:这里只有我一个老师,我走了,谁给孩子们上课?我只有回到学校,站在讲台上,才能减轻一点痛苦。
在宿舍里,黄传会发现窗台上放着一大一小两盏煤油灯,他问老师:为什么用两盏灯?老师回答:那盏小的平时用;只有在批改作业时,才用那盏大的……
这些细节,黄传会刻骨铭心,他说:乡村教师的忘我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他要为他们讴歌,为他们做点实事。
当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跨世纪的钟声——希望工程晚会》上,黄传会推荐了戴修亭老师的女儿,她为听众讲述了她父亲的故事,很多人当场给乡村教师和学生捐款,场面感人。
令黄传会欣慰的是:凡是他书中写到的教师,命运都得到了改变。
3 真实的细节来自生活
为了撰写《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冬日的一个凌晨,寒风凛冽,农民骑三轮车,他披上军大衣骑自行车跟在后面。写一个卖菜人,黄传会跟着卖菜人体验了一天的生活。
报告文学的创作,必须贴近再贴近。为此,黄传会说,从1977年10月调入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便受到了高源、杨肇林、叶楠等一批老作家的影响。高源当年为了写一篇灯塔的散文,跑了几十个设有灯塔的小岛,这是多么扎实的采访啊!
黄传会也是如此,为了了解一个守护靶标10年的靶标兵的生活,他上岛与这位战士一起生活、工作。在他的《孤岛十个春秋》的报告文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为了收听中国女排世界杯夺冠的实时广播,因为信号不好,时断时续,这个战士就拿着收音机在孤岛上跑来跑去,不断地调整方向和位置。后来,这部作品还被改编成《天涯并不遥远》的电影。
中国作家协会组团采访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作为团长的黄传会写了万字报告文学分别在《人民海军》《文艺报》上发表,后来他又主动向中国作家协会请缨:为罗阳写一本书。到了沈飞公司,黄传会开始了密集的、大工作量的采访。写新闻的记者走了,编戏的剧作家走了,黄传会依然留下来,继续不停采访。
20万字的《国家的儿子》书稿完成了,其中有一个细节:罗阳帮一位老师傅的孙子解决了工作,老师傅为了感谢罗阳,准备了2万元钱。清晨,老师傅守候在罗阳的家门口,罗阳上车时,老师傅迎上前去,掏出信封说:“罗总,给您添麻烦了……这是……”罗阳的脸色忽地变了,“您这是什么意思?”他钻进车里,把车门重重一关,走了。罗阳的妻子王希利看了书稿后,打来电话,说,罗阳绝对不会这样,他永远都在为别人着想,他绝对不会“把车门重重一关走了”。
黄传会将稿子改了:“师傅,您怎么能这样……罗阳心里挺难受,但他没说什么,怕老人尴尬,他匆匆钻进汽车,又不忘摇下车窗,朝老人招了招手。”
黄传会说:纪实文学创作是“戴着镣铐跳舞”,每个细节都必须是真的。
采访手记
作品的细节和为人的细节一致
黄传会给我的印象是:作品的细节和为人的细节一致。作为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专业技术三级,黄传会依然保持着一个文人本色,没有架子。作为报告文学作家,他写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希望工程纪实》、《中国山村教师》、《中国贫困警示录》等力作。作为海军作家,他和舟欲行又写出了《中国海军三部曲》:《龙旗——清末北洋海军纪实》、《逆海——中华民国海军纪实》、《雄风——中国人民海军纪实》。
细节,是诀窍,也是成功的不二法门。我最后想说的关于黄传会的一个细节——2013年7月16日清晨6时,结束了在武汉对农民工的采访,准备返京的黄传会乘坐海军的越野车被地方的一辆面包车撞击,对方全责。
第一辆救护车来了,医护人员向受伤的黄传会走来,他冷静地说,先拉对方那位司机,他快不行了。事后,处理事故的民警告诉他,那位肇事司机只有23岁,也是一个农民工,那天清晨是急着把一批服装送往一家批发市场,路滑、车速又快,出了事故在医院急救室里昏迷了三天三夜才醒来。
民警征求黄传会对赔偿的意见。左额上缝了13针的黄传会,挥了挥手说:农民工,还要他赔偿什么?我担忧的是他会不会伤残,以后还能不能工作?
走笔至此,我不禁想到:黄传会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应该获奖。他不仅用自己的笔,还用自己的言行,为这些劳动者出力。他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