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创办十一个年头,“痴书老兵”投入自家积蓄近二十万元,敦促村民读书、营造学习型乡村——~~~
创办十一个年头,“痴书老兵”投入自家积蓄近二十万元,敦促村民读书、营造学习型乡村——~~~
创办十一个年头,“痴书老兵”投入自家积蓄近二十万元,敦促村民读书、营造学习型乡村——~~~
创办十一个年头,“痴书老兵”投入自家积蓄近二十万元,敦促村民读书、营造学习型乡村——~~~
创办十一个年头,“痴书老兵”投入自家积蓄近二十万元,敦促村民读书、营造学习型乡村——~~~
     
2015年01月1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办十一个年头,“痴书老兵”投入自家积蓄近二十万元,敦促村民读书、营造学习型乡村——
大团镇有个“老兵图书室”
陈志强
  ◆ 文/图 陈志强

  有一位农家孩子,从小梦想读书,希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长大后他参军入伍,终于有了读书的机会。回到家乡,他用省下来的钱买书订报,创办“老兵图书馆”,无偿为大家服务。他,就是荣膺浦东新区十佳公益文化人物的储根全。

  储根全的“老兵图书室”自2001年创办以来,已经有13个年头。每年,老储都要自掏腰包1万余元订阅各类图书、报纸、杂志,供免费借阅。

  家藏书刊3万余册

  老储今年79岁,中等身材,头发花白,衣着朴素,厚厚的黑边眼镜搭在鼻梁处,见到他时,他正忙着为来借杂志的一位初中女生登记。 

  浦东新区大团镇三墩社区上塘村87号是一幢十分普通的农家小楼,门口上方挂着一块“老兵图书室”横匾,十分醒目。 

  一进门,就能看到满屋的书架,几千册书和150多种报刊杂志,里面的书刊分别做了记号,分门别类,政治、经济、保健、文学,少儿读物应有尽有。再看书房与卧室,桌子上、沙发上、茶几上,几乎所有可以放东西的地方都是书。登记处的收纳盒里面,借书卡也堆得老高,只能用橡皮筋一堆一堆地扎好,才免于乱掉。“老兵图书室”拥有的各类书籍杂志达3万余册。

  老储说,中小学生是“老兵图书室”的重点服务对象,他每年都要订阅《中考快乐作文》《课堂内外》《中考优秀作文》等60多种中小学生期刊。当天,共有113人来借书,最大的是57岁的居委干部,最小的是11岁的小学生,有6位是周边厂里的打工者。图书室备受居民欢迎,这让老储很开心。他拿出厚厚的几大本借书登记簿,以2011年为例,“老兵图书室”对外开放206天,办理读者证107张,接待借阅者5665人次,外借册次15213。目前图书室各类书刊3万余册,老储共投入积蓄近20万元。因为家里的空间容纳不了那么多书籍,不久前老储又租借了他家对面的2间共60余平方米的平房,每月房租400多元。这样,读者到“老兵图书室”借书读书更宽敞,更方便了。

  帮村民学以致用

  乡亲们敬佩老储,夸他自办图书室为民服务,让乡下人也能读书看报,学科学知识。

  二墩村的唐老汉改种桃树,为学习桃树栽培技术,2004年3月起,他到“老兵图书室”借有关桃树栽培方面的书,其中《桃树整形修剪》等几本书他特别喜爱。经过刻苦钻研,他成了桃树栽培的能手,经济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如今还常到图书室来寻觅“科技致富信息”。“老兵图书室”也给来这生活的外乡人带来福音。34岁的石先生来自河南,原来只是一名普通工人,为了钻研技术,2005年起,他常到“老兵图书室”阅读有关车床、模具制造等方面的书籍,经过努力终于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上塘村51岁村民周林根在三墩街上开了一家家电维修店。9年前,周林根从乡办厂下岗,一次他来到“老兵图书室”借了2本家电维修方面的书,他说自己年轻时对无线电比较感兴趣,现在下岗了,准备开个家电维修小店,希望多看点这方面的书刊。老储记下了他的电话。后来,老储特地为他订了三种家电维修方面的杂志,每当新杂志到了,就通知周林根来借阅。如今,周林根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家电维修“老法师”,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一提起老储对自己的无私帮助,他跷起大拇指连声称赞:“老储这样的好人,我终生难忘!”

  退休职工陈华鹏常到“老兵图书室”借阅书刊。2004 年,他想写份《对大团镇城镇化建设的思考》材料,但手头上缺乏相关资料。老储得知后,热情地帮他寻找有关书籍,并建议他绘制一份《大团集镇发展规划草图》。在老储的帮助下,陈华鹏完成了《对大团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一文,分别寄给了大团镇党委、政府及区规划局等有关单位,热爱家乡、积极建言献策的情怀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肯定。他提出的将大团、三墩、惠南这三个集镇用一条笔直的公路连接起来,从而与三宣公路等东西向的公路形成陆上交通框架的构想,得到规划部门的好评。如今,这条笔直的公路已建成,命名为“南团公路”。

  笔者在“老兵图书室”采访时,正好看见30多岁的李爱华带着女儿来借书。李爱华来自江苏徐州,现在在三墩镇上一家超市打工。她说,到三墩工作已有6年。女儿还在读小学时,李爱华就到老兵图书室办了一张借书卡,起初只是想给女儿借书,后来发现“老兵图书室”的各类书籍很丰富,而且老储很热情,一张卡一次可以借好几本书,所以现在,她们一家都喜欢看书,对免费提供“精神食粮”的老储赞不绝口。

  老储曾义务当过10多年的三墩镇老年学校副校长,还常自己掏钱去复印发给学员的资料和自编教材。他把《自我保健》《家庭医生》《老年天地》《养生月刊》等报刊上的文章精选后编成“养生保健文摘”,然后复印分发给大家,很受欢迎。为方便老年读者,利用每月两次到镇老年学校上课的机会,他用自行车将老人们需要的书籍送到学校,方便50多名老年学员借阅。

  充实就是快乐

  老储与书如此有缘,还有段故事。原来,因为家境清贫,老储从小读书很少。他1950年参军,在部队里如饥似渴地学文化,买书、读书、藏书成了他的最大爱好。1968年夏天,他带着5张立功证和两大箱书退伍回乡,主动向镇领导请缨,创办了三墩图书馆。经他精心打理,图书馆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老储也被评为“全国农村文化先进工作者”。退休后,他对书的痴心不改。2001年夏,他利用自己的藏书和自费订阅的报刊办起了家庭公益图书室——三敦“老兵图书室”。从此,他全身心投入。有时候,他睡下了,只要有人敲门,他总是随叫随到。他说,“我这个老兵是24小时全天候服务!” 

  乡亲们借书借报,有借有还。老储欣喜地说:“读书净化人的心灵,这么多借书的人,很少有借了不还的!” 老储常说:“我是农村孩子,要不是因为参了军,根本没机会读书。”办图书馆的初衷就是希望能让想读书但没书读的农村人有机会看书、有地方看书。他生活节俭,不沾烟酒,省下的钱都用来买书订报。他家的房子是1992年造的,至今没装修,依然是灰蒙蒙的水泥墙,没有油漆的木门。老储说,“每天在图书室里为乡邻服务,我很充实,很快乐!”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百姓故事·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新民资讯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化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活力上海/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大团镇有个“老兵图书室”
老人收藏近千份桥梁主题纪念品
老年骑游队普法志愿者
骨质疏松专科开展健康讲座
新江湾城组织老人看社区发展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B13大团镇有个“老兵图书室” 2015-01-11 2 2015年01月1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