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235件上海犹太难民实物档案申报市级档案文献遗产~~~
235件上海犹太难民实物档案申报市级档案文献遗产~~~
235件上海犹太难民实物档案申报市级档案文献遗产~~~
235件上海犹太难民实物档案申报市级档案文献遗产~~~
     
2015年01月1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235件上海犹太难民实物档案申报市级档案文献遗产
老报纸旧票证重现“隔都”生活
李一能
■ 当时在上海的犹太人使用的通行证、船票
■ 护照、放大镜及老花镜
■ 犹太人的结婚证
  本报记者  李一能

  70多年前,2万多名犹太难民来到上海躲避德国纳粹的迫害,上海人在自身也遭受战乱之苦时伸出援手,使得犹太难民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在2007年开设,但遗憾的是,这家纪念馆当时没有一件实物展品可供展出。7年过去了,经过不懈努力,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实物档案数量从无到有了235件,绝大多数都是通过依然在世的上海犹太难民或其后代捐赠所得。

  昨天,记者从上海市档案局(馆)获悉,虹口区档案馆正在对这批档案进行保护修复、数字化处理和归档整理,并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联手申报市级档案文献遗产。

  始于犹太人结婚证

  2007年底,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在修缮原摩西会堂旧址的基础上开馆,吸引了世界各地不少游客包括原上海犹太难民后裔前来参观。虽然反响还不错,但仍有一个“软肋”令陈俭烦恼不已,就是当时展览馆居然拿不出一件实物档案进行展示。陈俭告诉记者,当时展出的主要是照片、资料、油画、雕塑和视频等,还有一些复制的实物展品。作为70多年前事件发生地的上海,居然连一件犹太难民实物档案都没有,令他非常郁闷。

  有一天,一个和他关系不错的犹太人导游给他看了一件收藏品,是一张犹太难民在上海领取的结婚证书,这是他看到的第一件实物。“当时就感觉眼前一亮,顿时颠覆了我对那段历史的认识。”陈俭说,当时欧洲正在发生反犹大屠杀,上海的犹太难民生活在历史书上也只是苍白的只言片语,真实情况具体怎么样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而这张结婚证书让他仿佛回到了70年前的上海犹太难民集居区,人民的生活还是正常进行,该上学的上学,该结婚的结婚,日子还是照样过,和人们印象中“苦大仇深”的景象大相径庭。

  自此以后,陈俭开始四处收集上海犹太难民实物档案,不仅为了充实馆藏,也为了让后人可以真正了解那段逐渐被湮没的历史。

  从参观者身上想办法

  收集实物档案的过程非常艰难,开始只能从前来参观的犹太难民或他们的后裔身上想办法。陈俭要求纪念馆工作人员要有敏锐的“嗅觉”,如果发现像是与那段历史有关,或者就是当事人,马上想办法“套近乎”,询问他们是否保存有历史实物,争取说服他们捐献给纪念馆。

  用这个办法的确找到不少保存有实物档案的观众,但很少有人爽快地答应捐赠。一位曾经在上海避难的犹太老人应德国领馆的邀请,来上海进行演讲,他保留有一张从欧洲到上海的船票票根。这是陈俭梦寐以求的档案,它足以证明70年前那场“生命的迁徙”真实存在,但无论如何老人就是不愿捐赠。他说,能捐的早就捐给国外的大屠杀纪念馆了,就剩下这张船票票根,跟了他70多年,早已成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在他有生之年是绝对不会送人的。

  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老人们虽然对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非常认可,但出于一种情结,不太愿意把保存多年的“老古董”拱手送人,至少在自己活着时不愿赠送。对此,纪念馆也只能表示理解,并且和老人们建立长期联系,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劝说,并且联系境外犹太人社团寻求帮助,终于说服了一些老人捐出实物收藏,或是在一些老人过世后,说服他们的子女捐出实物。

  经过7年的努力,馆藏档案从0达到目前的235件,有报纸、书籍、票证、照片、实物、口述史料等等。

  感受“隔都”生活细节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驻扎在上海的日本占领军对犹太人难民的态度颇为矛盾,一方面想拉拢犹太人为其效力,一方面又迫于德国纳粹盟友尽快“处理”犹太难民的请求,一时左右为难。为了应付希特勒,日本宣布在虹口建立“无国籍难民指定区”,将犹太难民软禁在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也就是所谓的“上海隔都”(Shanghai Ghetto)。

  “上海隔都”内的难民生活究竟是怎样的?随着当事人的逐渐故去,已经很少有人知晓,但通过235件实物档案,依然能让后人身临其境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当时犹太难民的生活细节。

  陈俭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发黄的成绩单,它来自当时一所犹太人学校,一个学期有着十多门课程。除了数学、写作等等传统课程外,语言课程占了大半,很难想象犹太人即便在民族差点灭绝的最苦难时刻,也丝毫不放松对后代的教育。打开一个小盒子,里面收纳着一位犹太难民珍藏的小物件,小瓶中装着天津生产的速效救心丸、三件装着修指甲的小工具被放在袋子里、还有一个读书看报用的放大镜。手捧着这些经历半世纪沧桑的物件,甚至还可以闻到它们的气味,不需要任何解读,这就是最真切的历史。

  档案中通过难民口述的历史纪录同样生动有趣。很多犹太老人在当时还是小孩,不知国恨家仇,每天在上海的弄堂中奔跑玩耍,和邻居家的上海小朋友们玩到了一块。孩子们发明了一种自己的语言,上海话混搭意第绪语,大人们没人能听懂,孩子们却能借此沟通无障碍,有时候还能帮大人当翻译。在那个混沌黑暗的年代,这样的场景实在太美太珍贵,通过口述档案,它被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新民资讯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化新闻
   第A15版:文化新闻
   第A16版:文化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1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广告
老报纸旧票证重现“隔都”生活
讲出历史书上找不到的故事
广告
广告
新民晚报焦点A05老报纸旧票证重现“隔都”生活 2015-01-13 2 2015年01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