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洋泾街道党工委书记 张宇祥:
网格化管理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洋泾社区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成立后,原来分离式的社区管理方式转变为一体化社区管理方式,并实现了全覆盖。过去老百姓有问题,可能要找好几个部门,现在只要拨打社区热线或市民服务热线等,都可以“一口受理”,第一时间派出有关人员处理。街道和公安、城管等职能部门的资源有效整合,不但大大节约了执法成本、提高了社区管理的效率,也有利于“一站式”为老百姓解决问题。
在市委“一号课题”中,完善网格化管理,维护社区平安是重要内容之一。记者在浦东新区洋泾街道了解到,作为本市最早实现网格化管理社区的街道之一,目前洋泾社区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经过几轮“升级”,已实现道路和小区出入口网格化管理全覆盖。
通过中心的“中枢神经”,不但为社区安全“保驾护航”;也成为居民各种投诉建议的“派单员”,整合各方资源为居民开好“门急诊”。
“千里眼”眼观六路
在洋泾社区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记者一进中心门,看到正面就是一堵巨大的“电视墙”,电视屏幕上正播放着来自街道各个角落的实时监控画面,包括小区出入口、道路、学校门口等重点区域。
“这里有情况!”工作人员发现,在桃林路,一个水果摊的摊位“摊”到了马路上,影响行人出行。为此,工作人员马上通过电脑中的信息管理系统,将“中枢神经”发现的情况传递到中心下属的综合管理工作站,工作站则迅速反映到“神经末梢”,派出城管队员等到现场勘查情况,劝导摊主将“摊”出去的水果箱搬进店面。
记者看到,经过劝说,水果摊主不但将水果箱搬了进去,还拿了扫把将门口的人行道清理干净。从“中枢神经”发出指令到“落地”完成整改,不过半小时左右。
中心副主任陈杰介绍,尽管街道和公安都有相关的监控等网格化管理信息,但过去往往难以实现信息共享。洋泾街道早在2006年就启动了社区网格化的建设,经过几次“升级”,目前已经成为本市最早实现“网格化进小区”的社区之一。在洋泾街道,目前监控探头已实现道路和小区出入口网格化全覆盖,为居民安全“保驾护航”。
陈杰调出电脑监控记录告诉记者,就在不久前的一天晚上9时57分左右,一个偷窃小区物品的犯罪嫌疑人失手后,一路沿着马路逃窜,监控录像发现异常后,一路跟踪犯罪嫌疑人,发现他最终消失在一块绿化带里。在通过“千里眼”“盯牢”犯罪嫌疑人的同时,中心也马上呼叫民警和社保队员等,中心隔壁的派出所马上派出警力,来到绿化带附近。伏击了近3小时后,犯罪嫌疑人实在受不了寒冷走出绿化带时,民警、社保队员一举将他拿下。
从2013年开始,中心与派出所深化一体化联动运作以来,当年就打击了犯罪嫌疑人704名,同比上升7.3%;2014年1到10月,“110”报警警情同比下降15.1%,社警联动的效应不断显现。
“顺风耳”耳听八方
在市委“一号课题”关于创新社会治理的“1+6”文件中,网格化管理是重要一项内容。街道在取消招商引资后,如何完善“六中心”建设、加强职能转变?其中颇受社会关注的是城市化网格化管理,因为这是解决“条块矛盾、条条协作”的重要“突破口”。
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过去老百姓有问题要投诉,找城管、找民政、还是找公安,没有“方向”;公安有时也“迷惑”,市民拨打“110”民警到达现场后却发现,这个问题根本不是公安能解决的,只好再找街道协调其他职能部门解决。
如今,在中心的平台上,“顺风耳”可帮助政府部门“耳听八方”,市民可选择拨打社区热线、“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然后情况汇集到中心。中心“一口受理”后,统一“派单”,分类处置,并督促有关责任部门尽快解决。
日前,中心接到一个夜间“急诊”,有市民来电反映,苗圃路一个小区一侧的仓库围墙有倒塌危险,虽然有几根钢丝拉着,但是岌岌可危,围墙隔壁就是居民小区,居民来来往往人员不少!接到工单后,中心当晚作为加急件转交街道市政部门办理。小区居委会马上挨家挨户上门告知,提醒居民出行避让“隐患围墙”;市政部门则想方设法找到责任单位,督促其立即制定工程方案,落实施工队伍进场施工。经过多方努力,近120米长、2.5米高的危墙一周内被拆除,两周后建成新围墙,杜绝了一起安全隐患事件。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