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每个行色匆匆的人都在缅怀自己去世的亲人,这不禁让我想起我的两个邻居。
一个邻居是位阿姨,住在我家楼下一楼。前几年丈夫在出差的时候,不幸心梗去世,连遗体火化都是在外地进行的,活生生的人去出差,回来的却是冰冷的骨灰盒。
他们的恩爱在小区都是有目共睹的,五十岁的半老夫妻买个早点都要手拉手一起去;阿姨每次去烫头发丈夫都陪着,就搬个小凳坐在旁边,看着理发师一缕缕地卷,就像欣赏美国大片。我想,丈夫的突然离世对于阿姨肯定是致命的打击,就如同失去了整个天空。可完全出人意料的是,她依旧每天打扮如初,甚至比从前更加讲究,还开始化些淡妆。
因为她住在一楼,干脆就在楼门口预备了几个板凳一张小桌,泡上一壶茶,常招呼一些退休的邻居喝茶聊天。慢慢地这里成了街坊邻居的聚集地儿,总有人在楼下坐坐,只有在午饭时间和夜里才冷清下来。每天接送孙女上学下学,婆媳两个有空就鼓捣上一桌好菜,一家人过得热热闹闹的。
我有时候常和老公嘀咕几句:“楼下的阿姨和丈夫那么恩爱,丈夫走得那么突然,怎么阿姨和没事人一样啊?他们的爱情是假的吗?丈夫走了怎么一点都不走心呢?”老公陈思了片刻,说:“真爱一个人的话,就是让他看到自己每天开开心心的样子。”
另一个邻居是个伯伯,住在我家同一楼层的对门。他妻子去世是因为脑梗,当时医院急救车来,还是老公帮着抬的担架。自从那以后,从前经常会传来的笛子声再也没有听到过,也很少见到伯伯出门。我一直还以为他搬走了,可是突然有一天在楼道里碰见,我差点不敢认了,原来高大健硕的身形变得低矮了很多,头发也蓬乱油腻。我连忙打招呼问候,虽然伯伯也是热情相迎,却没了往日的神采。
又过了一段时间,突然经常有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每天早上拿着钥匙开门进去。原来,伯伯得了血栓瘫痪在床了,儿女又没有时间天天过来照顾,只能找个保姆每天伺候着。那天碰到伯伯的儿媳妇聊了几句,伯伯自从妻子去世每天抱着相片,不吃不喝,总是走不出妻子离去的哀思,别人怎么劝都不行。结果现在更是让儿女担心得无法安心工作,原来靠着老人接送的孙子现在也只好想其他办法。
伯伯对逝去的爱人这样痴情的“走心”,自己痛苦不说,还让活着的儿子媳妇担心牵挂,倒不如一楼阿姨那样的“不走心”,用心好好经营未来的日子。
世上最悲伤的事莫过于生离死别,那份哀思也许一辈子都无法挥去。但是,你无论如何痛不欲生,事实终不会改变。如一楼的阿姨一样,把逝者藏在心底,放下悲伤,积极面对生活,或许,才是给逝者最好的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