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挺有意思。不是“麋鹿”(鹿晗粉丝自称,意为“迷鹿”)的人们,认为此举颇“疯狂”。说人家“疯狂”吧,麋鹿们也排队排得很自律,不曾干扰到其他路人。也有人赞他们对虚幻的东西如此虔诚,是“敏感而真诚的”。
青春就是用来“粉”点什么的。一个人就算没有“偶像”,也会有“榜样”。每一个时代的青春“粉”谁,就是这个时代精神的缩影。上世纪80年代流行“文学青年”,简直非文学不青年。到了上世纪90年代港台流行文化——尤其是当年还被归结为“通俗歌曲”的流行歌曲界冒出“四大天王”,唱尽一代人的青春,至今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中任一出来开演唱会,依然票房红火。21世纪之后,“画风突变”,说得学术点,“读图时代”到来——从动漫蜕变出来的唯美价值引领全球,说得直白——眼下,“颜值即正义”,长得好看就是硬道理。至于好看是天生还是后整的,不重要。
1999年在遭遇金融危机后,当时韩国总统金大中提出“文化立国”,并明确提出制造“韩流”乃“举国体制”。2013年,朴槿惠总统提出的“创造经济”,也与之一脉相承。韩剧带动的还包括三星手机等韩国国货,在《太阳的后裔》里,每一位角色使用的,均是当下正值宣传期的新型号……
除了韩国,英国也正在动用莎士比亚经久不衰的魅力进行全球莎剧“植入”。“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相较于演技,颜值肯定是他更有力的武器。他来上海的几次都是因为体育活动,粉丝只能通过英国国家戏剧在线项目(National Theatre Live)在剧院里播映高清戏剧《哈姆雷特》、《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有机会看到他的长脸……每每至此,剧院里就此起彼伏迎来女生尖叫。
网络,让全球同步了对偶像明星的爱,并使之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形成了“粉丝经济”——起码是注意力、关注度热潮。当下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宋仲基在中国的身价,不过几个月,已经飙高到830万元。那么,我们是否也能同步“颜值”之外的其他价值观?鹿晗固然会接受粉丝对他颜值的称赞,但是更期待的是对他努力、实力、品格、人格的肯定吧?否则,日后,歌坛宿将比海选歌手唱歌不走音,将依然是新闻话题;而我们,依然是粉丝经济产业链的最低端……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