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2017年02月1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理顺公章撬动制造业升级
熊志
  熊志

  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一年多后,20多个国务院部委通力配合,为细化落实这一“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编制出一套细致的“框架图”。“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启动的《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的编制工作已于近日全部完成,11个配套实施指南已经全部发布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日前透露。

  中国制造业这几年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寒冬,《中国制造2025》在2015年印发,配套的“1+X”规划体系于近日完成,正是上述背景下的应对举措。20多个部委通力配合,说明牵涉之广,另一方面,如此庞大的部门配合也意味着重振制造业的难度不小。

  中国的制造业崛起于改革开放,在承接外企外资的过程中,凭借着“后发优势”诸如人口红利、庞大的消费市场等等,“Made in China”迅速风靡全球。这也使中国制造更多地体现为价格优势、市场潜力,通过薄利多销来占领市场。直到工业3.0时代的来临,人口红利蚕食殆尽,环境成本提升后,中国制造丧失了重要的增长引擎。

  严格来讲,制造业的颓势首先还是技术问题。所以关于《中国制造2025》,总理李克强才会多次提到,用新经济带动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升级。新经济首先是新在技术上,在全球市场上制造业的技术端口,往往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它们将生产流程外包出去,中国制造更多以代工厂的形式存在。

  其实真正的品质革命,首先是在观念层面的。这也就意味着政府的角色,只能是引导者,而不是指挥者。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中国制造2025》11个配套实施指南不是“指令性”而是“引导性”的,恰恰是必要的重申。其背后的逻辑在于,政府在毛细血管般的市场经济中,可能出现误判,也没有精力面面俱到地参与其中,去指导市场主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这还意味着需要调整视角。以政策眼光来看,“中国制造”四个字,可能是个国家战略问题,但如果以市场眼光来看,它可能就是一个小微企业生死存亡的个体化问题。所以,像海口那样,在国务院简政放权、压缩行政许可的前提下,让取消的“装饰项目经理”和“室内设计师”等资格认定死灰复燃,其实是对中国制造的最大扭曲。所谓中国制造升级的状况,最后可以小到一个公章的问题。

  其实现在不缺理念共识,最忌讳的还是利益问题。如果相关部门一边把提振中国制造挂在嘴边,一边不愿意放掉手中的权力,只愿设卡指挥,不愿服务引导,空对空,制造业当然无法升级。所以从现实层面考虑,《中国制造2025》缺的还不只是框架和血肉,还有整套的问责流程,并用这套流程去打量职能部门的权力之手。只有每一个公章都理顺了,政府才可能回归服务型角色,制造业这种宏大的课题,也才能具备实实在在的撬动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9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4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第B01版:新民楼市
   第B02版:楼市资讯/新民楼市
   第B03版:好吃周刊
   第B04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理顺公章撬动制造业升级
自己受用
为滑雪确立“交通规则”
恋爱保险
败下阵来
恶意投诉何时休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理顺公章撬动制造业升级 2017-02-16 2 2017年02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