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文字,一望而知其然,但往往不知其所以然。知其果不知其因,盖因小学阶段不再“说文解字”之误也。
现时“国学”风行,“精粹”与“沉渣”齐飞。然百年前,章太炎先生在《国学概要》里就说,谈“国学”,不可不区分“汉学”与“宋学”,此其一;不可不“说文解字”,此其二。
以现在的流行用词,可以说宋学“怒怼”汉学,自以为正本清源,确立道统。
留居日本时,章太炎先生开讲《说文解字》,座下皆一时俊彦。章太炎先生解释说,“汉学”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上下搜求“古典”而四处献书,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莫辨真伪,以至于《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并存,而盗墓派获得的“坟典”,又更在其上更具有权威感。“宋学”则完全落入“儒道”,精细耕作,尊崇圣人,虽颇有发见,但是自为圈栅,而成一统,文化的粗放和交融的边界消失了,中原文明自己画了一个圈,势同水与油,外来文化和文明融入的可能性就少了。
有边读边,无边读形,胡乱猜测,庶几接近。我是广东人,常常读出“错别音”,但不以为耻,也不以为荣。小朋友指出,我即改之,并且加勉。
“怼”这个字,我之前确实不太了解,形声字,上声下形,姑妄读之为“对”。查一下字典,竟然可以如此望文生音,误打误撞读对了。《说文解字》,解释“怼”曰:怼,怨也。释义又说:今与憝音义皆同。但“怼”上有“对”,“针锋相对”“针尖对麦芒”的互不相让,立即就能形象理解,可阐发空间也大。明星之间“怒怼”自然不必说了,非常具有娱乐性,甚至可能是串通的炒作。周瑜打黄盖,玩的捉放曹,各有所得。
至于“憝”这个字,上面是“敦”,“敦厚”的“敦”,要怎么才能变成网络流行词呢?有意为之不容易,“望文生义”法不见得能催热。或用来形容“口蜜腹剑”“阳奉阴违”“两面三刀”?
这里现编一句:他憝厚?呵呵了!
诸君或可继续创造,看看“憝”这个字有没有流行潜质。也许头脑风暴一下,运用到某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会产生特殊的效果。
现在网络流行字中,“怼”字大热,主要读第三音,更多地是活用为——“反击”,“怒骂”,“吵架”,“互不相让”,“针锋相对”这种类型了。中国地大物博人多社会复杂,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事情“真相”如何,亟须权威机构加以澄清。但是,在澄清之前,或者缺乏紧急应对,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很多“怒怼”的争吵的升级。
去年希拉里和川普竞选总统,川普很多用语不太客气,还有性别歧视之嫌,但是,很少人用“怼”这个字来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竞选总统,事关重大,不容易轻量化,不太方便戏谑,还是回到影星、娱乐人士间比较妥当,或者是民间为美国导弹袭击叙利亚、或美国航母卡文森编队驶入日本海这种国际大事,躲在微信群或者微博里争吵,才比较适用于“怼”字。
不过,网络用词常常会“色化”,“怼”这个字,在某些用法里,也很有点意义下滑的倾向。这个,是词义的变化,也可以关注一下,不要在特殊场合使用这个词,听起来就像爆粗口了。
从一个比较正式的原意,慢慢娱乐化,轻量化,去道德化,是网络用词的一种比较惯常的变异途径。
今后,必然会有更多的汉字从字义、词义上,产生渐变或者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