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几位来自东北的朋友,都牢骚颇盛,废然长叹:过去说“孔雀东南飞”,现在连“麻雀”都东南飞了!
也是。
当年的“共和国长子”,老工业基地啊!钱学森排除万难刚刚回国,周总理就大有深意安排他先去东北瞧一瞧。在哈军工,陈赓大将问钱学森:“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他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一句话让中国走上自主研制火箭、导弹的道路。
那时,不管是“孔雀”还是“麻雀”,是纷纷往东北飞的。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老报人范敬宜,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吴门画派高徒,上世纪50年代径自去了东北报界,一呆就是33年。他“用事实来回答那些对三中全会精神有怀疑、有抵触的同志”的力作——《分清主流与支流 莫把“开头”当“过头”》,便是1979年5月13日首发于《辽宁日报》,稳住了不少人的改革心神。
说到普通人,我的父母生于上海长于上海,却到东北工作了半辈子,使我有幸出生在哈军工,又随父母辗转到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身边总有一大群说吴侬软语、喜欢吃大米而不是馒头的爷叔阿姨。上世纪60年代初闹粮荒,江南不少饥饿家庭弃婴于街头,是彼时最有经济实力的东北敞开怀抱,哺育了一大批“上海孤儿”。以后,又有45万知青、兵团战士,和黑土地彼此融入,经过东北朔风磨砺的“黑兄”、“黑姐”,成为星散于全国的社会各界中坚,光是文学艺术界,就有说相声的姜昆,演话剧的濮存昕,写小说的王小波、张抗抗……
唉,俱往矣。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的一百来年,东北原是人口净流入地区,解放前就是亚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949年后更成了“中国工业摇篮”。然而,现在的东北三省,每年的人口净流出都近200万,走的还都是年轻人,让人心拔凉拔凉的。哦,老人也走了,涌到热气蒸腾的海南,活活打造出“黑龙江省三亚市”……
人走茶凉。人才和资本如今都绑在一起流动。曾听一位企业家庆幸自己从东北来到了上海自贸区,“受不了那边的潜规则”。话音未落,就传来有500多名省人大代表涉案的“辽宁贿选”新闻……
有破才有立,重整东北山河的好消息终是接踵而至。最新的一条,是3月3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七个新设自贸区除了浙江省,其他6地都属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兴许,当类似负面清单这样的制度建设能在东北等地复制推广,让市场明规则击碎黑箱潜规则;当中央下决心力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落到实处,东北也会从冷变热的吧。
中国的改革版图,有一个清晰的由南向北梯次推移的脉络。由雄安新区盘活的渤海湾,将成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新的经济增长极,借势这个“眼”,东北或会走出一局活棋呢!
那时,吴侬软语会不会又在黑土地飘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