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曲艺家协会联合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星期戏剧广播会“夕阳红曲艺专场”,参加演出的大部分是年逾古稀、久负盛名的曲艺界前辈。
真没想到,消息传出后,观众反应强烈,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演出当天,现场气氛热烈,艺术家们老当益壮,说学演唱尽现滑稽本色,为观众奉献了一场丰富的精神大餐。
众多艺术家中,年龄最大的当数小刘春山先生,今年90岁。他是滑稽泰斗刘春山先生的公子。成名很早,16岁登台演出滑稽戏,还在电台播音。他学唱沪剧名角王盘声的《碧落黄泉》唱段惟妙惟肖,几可乱真,还创作了《逼讨房钿》《新游码头》等节目,深受观众欢迎。但是,小刘春山的人生道路充满坎坷,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曾被判刑12年,幸亏他太太到处投诉,服刑2年后,从安徽放回上海。小刘春山重上舞台演出滑稽戏《戏迷家庭》,不少观众送花篮祝贺,被视为“阶级斗争新动向”,“二进宫”送到青海劳改。从此,小刘春山被打入另册,历经磨难,但是,他没有自暴自弃,坚持深入基层为老百姓说书唱戏。直至步入老年后,仍然热心公益,坚持在茶馆、文化站表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2007年8月《解放日报》发表何振华评论文章《珍重这样的活档案》,高度评价小刘春山的艺术成就。
如今,小刘春山先生功成名就,在敬老院安度晚年。这次,他与胞妹刘敏合作表演独脚戏《开无线电》。当坐在轮椅上的小刘春山出场时,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他在乐队伴奏下,精气神十足地唱起了沪剧、锡剧、评弹等唱段。令人称奇的是,90岁的老人依然唱得委婉糯甜,韵味十足,略带沙哑的声音随着优美韵律绕梁不绝。
我在观众席中发现一位气度不凡的观众,他是曲艺界的老朋友,中国工程院院士魏敦山先生。
魏敦山是科学家,擅长设计民用建筑和体育建筑。他设计的上海体育馆、虹口体育场、上海游泳池已经成为城市地标,获得梁思成建筑奖,评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日常生活中,他爱唱京剧和歌曲,语言能力强,能说多国语言和方言。鲜为人知的是,魏敦山的启蒙老师正是小刘春山先生。
原来,魏敦山从小热爱传统艺术。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就读于上海徐汇中学,在校园里结识了不少爱好滑稽艺术的朋友,如张锡庆、钱祖恩等人,组建汇星业余滑稽剧社。课余时,这批朋友上电台演唱,还排演滑稽戏《妈妈不要哭》。钱祖恩邀请胞姐电影明星欧阳沙菲任艺术指导,扩大剧社影响。后来,不少成员索性投师从艺,张锡庆和钱祖恩拜姚慕双、周柏春为师,易名张双勤、钱双恩。魏敦山拜小刘春山为师,要不是父亲的反对,他早就下海从艺了。最终,魏敦山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同济大学,成为一名建筑大师。
难能可贵的是,小刘春山处于人生低谷时,魏敦山对老师寄予无限同情,始终执师生礼,多方打听关心老师处境。小刘春山尽管贫困潦倒,但怕连累影响学生前途,从未去寻找魏敦山。师生间却一直保留着温馨美好的情感。直至小刘春山彻底平反后,名声显赫的魏敦山主动上门寻找恩师,嘘寒问暖,并且多次资助老师,这段师生情谊弥足珍贵。
演出结束后,我找到魏敦山先生,他眼角湿润,激动不已:“我目睹老师一生坷坎,历经磨难,想不到如此高龄还能与胞妹刘敏同台演出,实在令人高兴,我想为老师出本画册,记录他不平坦的艺术人生,同时真诚祝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滑稽艺术后继有人,振兴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