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功(连载18)
张云逸大将:“险为黄花岗第七十三烈士。”
辛亥广州之役,张云逸将军踊跃报名参加“先锋队”(即敢死队),任革命军炸弹队队长。4月27日,“先锋队”随黄兴攻打两广总督衙门,激战半日,终因寡不敌众,被迫退却。其时,清军围逼,张云逸等人被困于一民宅中。翌晨,将军挎竹篮,佯买菜,上街探视,以觅突围道路。回返之际,见所居民宅清军林立,所有同志皆被枪杀,血染街头,而独将军幸免。故张云逸将军自言:“险为黄花岗第七十三烈士。”
王树声大将:参加黄麻起义,转战木兰山
1927年11月,王树声将军率家乡赤卫队参加黄麻起义。兵败后,将军率队退至木兰山,仅余72人,42条长枪,9支驳壳枪,2支手枪;继余18人;后仅余9人。两年后,王树声将军所率游击队发展至300余人。
粟裕大将:“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
1938年6月17日,粟裕将军率江南新四军先遣支队进入江南敌后,韦岗伏击,初战告捷。是役,我军击毙日军军官2名、士兵13名,缴获长短枪10余支,击毁汽车4辆。我军只付出了阵亡1人,负伤数人的代价。战后,粟裕作五言诗一首:“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陈毅闻之亦赋诗赞曰:“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粟裕将军威名由之鹊起。
陈赓大将:陈谢大军经略中原
1947年7月,党中央决定,在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前太岳纵队)的基础上组建一支比较大的部队,主要领导人指定为陈赓、谢富治,下辖第四纵队、第九纵队、第38军(原西北军起义部队)共8万余人。从此,陈谢合作指挥作战进入了辉煌时期。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主席令刘邓野战军主力跃进大别山;陈谢兵团挺进豫陕鄂;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陇海路,进至豫皖苏地区。组建不久的陈谢兵团即奉命南渡黄河,挺进豫西,与刘邓大军、陈粟大军并称为中央经略中原的三支主力部队之一。
陈赓大将:抗法援越屡获大捷
1950年9月,陈赓将军指挥越军攻克东溪法军,首战获胜,继于谷社山区追敌,遇敌顽抗,进展困难。其时越南人民军总司令武元甲命令停止进攻,陈赓将军闻之大怒,谓武元甲曰:“如果这样的仗还不打下去,我就卷铺盖走了!”胡志明闻之,令武元甲按陈赓方案继续打下去,遂大捷。武元甲亦服之。
张云逸:从容指挥半塔保卫战
1940年3月,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部纠集八个团兵力,万余之众,乘虚进攻新四军五支队后方半塔地区。张云逸将军临危不惧,从容指挥,以教导队500余人固守半塔,以十团、十五团各一部及特务营,从南北两翼钳击围攻半塔之敌,苦战七昼夜,半塔阵地巍然屹立。陈毅元帅高度评价半塔战役,曰:“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半塔,才有黄桥。”
肖劲光大将:力排众议坚守南满
1946年秋,蒋介石飞抵沈阳,对东北制定“南攻北守”战略。敌集中八个主力师十万之众,向南满我军大举进攻,连克安东、通化、辑安等城,南满我军三、四两纵队且战且退。其时多数人主张退守北满,肖劲光将军力排众议,与陈云同志拍板坚守南满。陈云告肖劲光将军:“军事问题由你考虑决定。”而后将军从容指挥三纵、四纵一保临江,歼敌4000余人,初战告捷;二保临江,歼敌近两千,险中取胜;三保临江,歼敌近万人,以勇胜敌;四保临江,歼敌万余人,再获大捷。至此南满局势定也。
粟裕大将:苏中战役“七战七捷”
1947年7月13日至8月27日,粟裕将军指挥发起苏中战役,首战宣(堡)泰(兴)、再战如(皋)南、三战海安、四战李堡、五战丁(堰)林(梓)、六战邵伯、七战如(皋)黄(桥)路,连战连捷,歼敌六个旅又五个交警大队共5万人。史称“七战七捷”。战后,当地军民欢欣鼓舞,以歌颂之曰:“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粟裕将军闻之大惊,急阻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