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康健园/保健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1月0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带你走进眼睛的精妙构造
周行涛
  美的光芒,来自自然;美的光芒,穿越时空;美的光芒,来自心灵与心灵凝望的视线。人类的眼睛,是万物之灵的心神之窗,大自然最神奇的构造之一,只为光明而造,追逐光,看见光,传送光……将人的主观世界与所置身的客观世界奇妙地连接起来。可是,我们了解自己的眼睛构造吗?

  眼睛的基本安全受到眼睑全天候的保护,白天不知疲倦地瞬目,晚上自然轻盈闭合,让劳累的眼睛得到最充分的滋润和休息。古代文史中有述夜间睡眠时亦“怒目圆睁”的汉子,是“睑裂闭合不全”的代表,这样的眼睛是很容易受伤的。

  眼睑呵护着的眼睛,虽然不过是24毫米直径的圆球,却是真正天造地设的至臻完美:眼球是水“做”的,让光线曲折变化犹如梦幻的晶体玻璃体,最主要成分是世上最简单的水!有着一定屈光指数、与血浆化学成分相同的水,充满了前房与后房,眼球的后五分之四的空腔内是玻璃体,而玻璃体成分中99%是水!

  人类的角膜是宇宙中最无与伦比的照相镜头,是眼球壁最外层纤维膜的前六分之一透明层,把每个光子的穿透作为使命。这个精妙的镜头呈横椭圆形,横径约11毫米,竖径约10毫米,中央处的厚度约550微米,周边较厚处不过1毫米,由于具有一定曲率,将光线曲折的能力达到43D。正因为角膜重要的屈光能力,大多数近视手术选择了角膜,不论是准分子激光还是全飞秒SMILE手术,原理都是改变角膜的屈折力,角膜,责任越大承担越多!

  为什么自古以来都说“眼睛里容不得一颗沙粒”?角膜最表面的是上皮层,其下是前弹力层,前弹力层内穿越着细密的神经丛发出的垂直小支直抵上皮,这些细密的神经特别敏锐,就是角膜知觉特别敏感的原因。

  前弹力层下是占角膜总厚度约90%的基质层、后弹力层及最内面的内皮层。内皮层的细胞是优美多姿的六角形,起“泵”的作用,内皮数量从出生开始随年龄而减少,如果由于炎症或外伤等使内皮功能完全失去代偿能力,角膜就肿胀混浊,最后只能“换”即需要角膜移植。

  全透亮的角膜与后六分之五纤维膜即瓷白色的巩膜的交界,是一个移行的边缘带,是前房角的前壁。前房角是眼内水分的主要排出途径,如果水生成得太多不能及时排出,或者水的生产正常但排出渠道受阻不畅,都会使眼内的压力升高,眼的神经也会受压萎缩,视功能下降甚至丧失,导致“青光眼”。

  球壁的第二层是葡萄膜,从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虹膜的色彩因种族和个体而异,“像海水一样湛蓝”的款款深情,“似夜空一样深邃”的神秘莫测,“如雾霭一样朦胧”的黯淡迷离,在于虹膜变幻的色彩。在兴奋、惊喜时的“瞳孔放光”,则是虹膜上的瞳孔开大肌和括约肌作用的结果。睫状体是房水的工场,睫状体所分泌的房水营养着晶体和角膜,脉络膜的丰富血管和色素决定了其功能不仅是“暗房”,更是眼内弥足珍贵的营养室和信息处理关键之一。

  眼球壁最内层是照相机“底片”视网膜,这层透明薄膜比蝉衣更薄,最薄处仅13微米。视网膜复杂结构“十全十美”分成10层,当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的时候就发生了视网膜脱离。视网膜细胞主要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感受光和传导光的功能上远超最精细最灵敏的电子传感器。视杆细胞多达1亿个以上,越靠近视网膜周边部越多,视杆细胞感知暗光,如果视杆细胞功能出现问题,就可能“鸡盲眼”夜盲。视网膜的视锥细胞6500万个左右,黄斑区密度最高,在黄斑中心凹处每平方毫米的视细胞高达14万7千以上,锥细胞在感知光亮的同时,也感知万紫千红的色彩,如果有先天缺陷等因素,会发生“红绿色盲”等异常。

  视细胞的出色显影,有赖于视网膜其他各层的通力合作。色素上皮层专门吞噬光感受器外节的膜盘,这对维持正常视功能至关重要。另外,还有外界膜、外丛状层,外核层、内核层、内丛状层、神经节细胞层及内界膜,层层相互支持。只有这样,每缕光线每个映像,在通过角膜到达视网膜后,转化成神经感知的信号,然后通过视神经传输到大脑。

  人类的眼睛靠什么来调节焦距呢?虹膜后面的后房内悬挂着一枚水晶样的镜片:晶状体。正是这枚晶状体,在看近或看远时分别以变凸或变平来调节清楚物像。晶状体自身屈光力为1900度左右,因此一部分高度近视手术必须以晶体为目标,比如1000度以上的近视,可以在保留晶体的前提下再植入一片晶体ICLV4C,可以精确安全地达到清晰视觉。40岁以上,人类晶状体的调节力下降,看近的东西渐渐变糊,这便是“老花”。50岁以上,晶状体从透明变得不透明,或者因为外伤或其他原因变得不透明,这叫“白内障”。人人都会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不必太过担心!可用超声乳化或飞秒激光术,并在相同的位置植入一枚人工晶体,光明便重回到眼前。

  光明重现,需要无尽的努力,追求光,传播光……蒙蔽的心灵需要光明,真实的内心期待光明,漫漫尘世中千变万化的世界万物,借着光芒,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这些屈光间质,映在人眼的视网膜上,映在人类的脑海里,映在了人们的心坎上。

  周行涛(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教授) 本版图片 TP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B07版:财经新闻
   第B08版:财经新闻
带你走进眼睛的精妙构造
生活中的从众心理
易误诊和易嵌顿的腹外疝——股疝
“第二大脑”与肠道微生态
美国版康健园/保健B03带你走进眼睛的精妙构造 2015-11-09 2 2015年11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