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华师大二附中科技总辅导员钱峰的资质,在医药企业谋得一份收入颇丰的职业并非难事。然而,2011年,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博士的他在制药企业工作了一年后,却毅然跳槽到了这所中学,当起了专职科技教师。“薪酬肯定是企业高,但当教师有自己的职业幸福感。”
“专职的中学科技教师以前几乎没有,现在也是很少。在多数学校都是由劳技老师或者信息科技老师兼任。”但是钱峰说,这确实是未来教育的一个趋势。“教育来源会广泛化,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的科技教师专业知识更广博精神,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在一定领域开展创新。”
华东模范中学校长徐怡敏说,科技教育资源可以更多元化。“在目前专职科技教师还较为匮乏的时候,借助外部助力来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能力,是另外一种不错的尝试。”近日,上海首个中学生通讯创新实验室——静安区中学通讯创新实践基地在华模中学揭牌,未来通讯、互联网、物联网等配套课程将辐射到静安区全区学生。“这个创新实践基地是和中国电信合作创立的,因此,从课程设计到课堂授课,都有来自中国电信的工程师的全程参与,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行业内最新的动态信息。”
钱峰坦言,“科技教师的个人成长,不同于普通教师。普通教师主要是基于课堂讲课、作业,而科技教师更多是注重学生隐形能力的培养。”专职科技教师仍有体制上的坚冰亟待破解。
就比如,区、市级缺少科技教师必备技能的培训,也没有专门的科技教师教研组;相应的科技教师职称体系也正缺位;教师资格证中也没有科技教师一项,科技教师只能报考劳技、信息、心理等类别的资格证。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科技教师的个人生涯规划,成为摆在科技教师面前的一道“坎”。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