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午开幕~~~
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午开幕~~~
     
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午开幕
群贤毕至共论中国改革世界机遇
范洁 程绩
■ 四位第三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获奖者,谭中(左一)、蓝普顿(左二)以及季塔连科、裴宜理的代表上台领奖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本报记者   范洁 程绩

  相聚美丽的黄浦江畔,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午9时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本届论坛邀请230名中国问题专家和中国通,用不同视角观察中国、研究中国、认识中国、解读中国,共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改革进程,共话中国改革给世界带来的机遇。

  作为我国主动搭建的以中国自身为研究对象的国际性学术对话平台,中国学论坛已经走过11年。本届论坛为期两天,邀请的学者中50%来自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批享誉国际学术界的名家大师到会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改革给世界带来机遇

  中国发展备受世界瞩目。在与会者看来,本届论坛以“中国改革 世界机遇”为主题,可谓恰逢其时,既有当前的现实意义,也有长远的历史意义。

  杨雄市长在致欢迎辞时说,中国发展备受世界瞩目。正在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描绘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这将为我国改革开放注入新的动力,也将为世界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主旨演讲中,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从“中国动力”“中国选择”“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等方面予以阐述:

  ——改革开放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中国动力。快速经济增长的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超过4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规模投资超过5000亿美元,还将有超过5亿人次出境参观、旅游、购物。

  ——改革开放的中国为国际合作共赢提供了中国选择。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将更多的成为中国代言,“重研发、重专利、重品牌”,将更多成为中国的主力。随着中国智造2025年的实现,中国将释放出制造潜力,给世界人民贡献更多的产品。

  ——改革开放的中国为全球治理变革提供中国智慧。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承诺更多的国际责任。在创新理念上,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中国还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加强与国际社会应对恐怖主义、资源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挑战的合作。

  ——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价值。一个国家走什么道路,受这个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等综合因素影响,中国的成功实践为各国人民选择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印度尼赫鲁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研究所前所长谭中教授说:“局部战争每天都在发生,世界各地都处于不安全的威胁之中,美国越来越无力承担世界经济领头羊的责任,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发展和稳定,对全世界越来越重要。”

  世界中国学论坛秘书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指出,随着中国经济规模扩大,以及中国经济越来越深刻地参与到世界经济,中国的发展越来越与世界经济紧密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改革不只是国内话题,也是备受关注的全球性话题。过去更多地讲,世界给中国带来什么机遇,现在世界可能更加关心中国给世界带来什么机遇。”

  中国学研究正在逐年升温

  近年来,中国学的研究逐渐升温。明年9月,G20峰会将在杭州举行,全球也将进一步聚焦中国,这也是中国学发展的机遇。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是研究中国学首先需要清楚的问题。

  蒋建国认为,一要多研究历史的中国,更要研究现实的中国和世界的中国:“研究中国关键是要以全面、客观、公正的态度认识中国国情,把握中国的现实,既要看到经济体量大,发展速度快,也要看到人均少、不均衡、水平低,既要看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既要看到全面实现小康的美好愿景,又要看到实践中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 

  86岁的谭中祖籍湖南,生于马来西亚,在印度大学教书将近半个世纪,现退休定居芝加哥,他是本次世界中国学贡献奖者中,最年长的一位。研究中国一辈子,谭中认为,中国的故事还是要由中国人来讲,“我在海外参与中国学的研究有一种感觉,比方说在美国,美国各个大学研究俄国的主要看俄国人写的书,研究法国的主要看法国人写的书,研究印度的主要看印度人写的书,研究中国的不看中国人写的书,只看美国人写的书。因为没有中国学者是中国学的权威,因为广大的、外国的学生看不到中国学者的理论。所以,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有些歪曲,这不能怪世界,只能怪中国人自己没有把中国的故事讲好。”

  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裴宜理指出了目前海外中国学研究的问题,“现今美国新一批研究中国的学者将其考察时段仅仅局限在1978年尤其是1989年后,导致他们对于前人研究成果相当陌生。对于政治学家而言,没有对早期政治发展脉络的深刻理解,要来回答关于当代中国政治的一些最为紧要的问题,即便有可能,也是相当困难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天4名世界中国学贡献奖者中,有两人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裴宜理1948年出生于上海,季塔连科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居住在上海,并在复旦大学学习。季塔连科在获奖视频感言中,还秀了一句正宗的上海话,“阿拉都是上海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互动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街拍/目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生态上海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家装专版
   第A27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法谭
   第B06版:新民法谭
   第B07版:新民法谭
   第B08版:家装专版
   第C01版:新尚周刊
   第C02版:人物
   第C03版:妆容
   第C04版:潮事
   第C05版:潮事
   第C06版:秀场
   第C07版:摩登
   第C08版:名表
群贤毕至共论中国改革世界机遇
“期待受世界欢迎的中国书”
美国版焦点A04群贤毕至共论中国改革世界机遇 2015-11-20 2 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