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强,则国家强。这是广而言之的宏观结论。再具体到每一个国家机器的部件上,也同样作数。人才,几乎是所有项目内容发展的唯一核心。在中国,足球是当仁不让的第一运动。但对于人才的选取,我们更常态、更乐意地操作,是秉承“拿来主义”。如今的中国足球不差钱。中超,屡次创造又屡次刷新外援天价转会费的世界纪录。球市火了,球迷乐了,“拿来”效果的表面呈现,似是喜人的。但到了国际舞台上,中国足球换回全华班,便立马被打回原形,作“屁滚尿流”之态,不雅、不安、不堪。
太多人忘了,“拿来”之本意,是复制、创造、超越,最终成就一个“我”。
难得的是,徐根宝和他的U18,在一条孤独的路上,磨砺打造着这个中国足球的“我”。三届全运会,“崇明制造”的金牌注定会留下一段传说。已经73岁的徐根宝白了头,他没有停止摸索。早年的“抢逼围”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更在西班牙的赛场上寻求验证。一拨又一拨的小将,成为中国足球的可能。他们的成长、成才模式,如果不能说是中国足球的模板,但至少称得上中国足球一种充满实验性且具有积极借鉴意义的开拓。
青训,是一份大事业。但如同所有的大事业一样,它必定充满了困惑、磨难与考验。我们悉心开垦、潜心播种、精心养护,到最后收成甚至还会有偏差。但只要有一份对自己脚下之路的爱与虔诚,便终能尝到事业的甜蜜。说到底,也正是因为徐根宝的基层力量闪耀,才可能成全上港的上层军团瑰丽。
这一夜,扎台型的,实则是上海足球的思路与胆气。青训之路良善,中国足球方可飞跃。
华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