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昆曲《红楼别梦》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演,整出戏充满了对宝钗这个角色的“猜想”,前三折以高鹗续写的后40回为基础进行重新解读,后两折则完全跳出120回的版本“自由放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红楼别梦》就像是《红楼梦》的一部“同人作品”。
昨晚的上交音乐厅舞台上方凭空多出一个重重叠叠的原木色木结构屋顶,舞台上10片原木色的网格移动景片构成了整个布景的最主要部分。《红楼别梦》的整个舞美与音乐厅顶部及四周原有的木质吸音装置及整体色调融合在一起意外地显得“般配”,倒像是为上交音乐厅“量身定制”的。
《红楼别梦》领衔主演的沈昳丽是新晋的“梅花奖”得主。从对宝钗这个角色突然“有了感觉”,到昨晚正式把这出戏搬上舞台,其间沈昳丽经历了十多年。端庄的“宝姐姐”其实与沈昳丽以往擅演的娇媚角色风格并不太一致,甚至可以说“宝姐姐”在人们心目中的固有定位与闺门旦这个行当也略有出入。然而沈昳丽对这个角色却“情有独钟”,执着坚持了十多年,终于圆梦。昨晚沈昳丽的表演,在“娇”与“嗲”上颇为克制,身段动作也更为收敛,特别是第二折开始,“宝姐姐”成了“宝二奶奶”,表演的风格更是偏向端庄稳重。
虽然《红楼别梦》的故事几乎完全是跳开原著另起炉灶,但表演与唱腔却是传统的。多次出场的十二钗、串起全场的“领唱者”以及最后一折戏中出家的宝玉从观众席里走上舞台等,都是当下舞台剧中常见的手段。而台口挂着剧名及每一折戏的名称,换景转场时出现的“捡场”等则是传统戏曲的画风。两者风格并存于一剧中,倒也“相安无事”。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