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脆的锣鼓,悠扬的二胡声中,帷幕徐徐拉开,一幅清新淡雅的荷塘月色布景缓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寒冬腊月里,提鼻深嗅,似乎能闻到一池莲花的清香。台上衣袂飘飘,台下泪光涟涟。演员一声声婉若莺啼的唱词,唤得席下观众柔肠百结,情思阵阵。
记忆中,父辈们祈盼来年有一个好的收成,每年的春联横幅上常请先生写上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之类的祈福语;儿时的我们掰着手指头数日子,盼天天过大年。过年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还有许多热热闹闹的娱乐节目,耍龙灯、舞狮子、走高跷……那时候就晓得看演员在台上花红柳绿地飘来飘去,却也不知道剧情在演员的眉目之间也能传递,衫袖亦可表情达意。更不懂啥叫文生儒雅,武生才俊,蓝脸、黑脸、红脸和花脸之间的人物关系。听唱词弱柳扶风的小姐咿咿呀呀,云袖飞舞间却也博得台下观众的一片叫好声,随声附和中莫名有种幸福感觉。中间折子戏换场时,我们会钻到戏台后面看演员化妆,看他们一笔一画描眉画眼、对镜贴花,看得我们眼馋心动,随手从地上捡起根枯枝败叶也有模有样地照猫画虎,惹得正在化妆的演员忍俊不禁,嗔怪笑骂起来:“小臭崽子们,外面玩儿去。”
而今,以前的“请戏下乡”已改为了“送戏下乡”。回家过节,朋友打来电话说:余干县赣剧团在他们村演出。经不起朋友的软磨硬泡和心里对大戏的那种情怀,一番客气后欣然答应同往。
印象中,看过《打金枝》《五女拜寿》《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秦香莲》《宝莲灯》等,对大戏记忆模模糊糊又确之凿凿。酒足饭饱,到戏台时绿绒大幕一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样子。偷闲的功夫仰赏戏台。朋友说:戏台是本村一位在外创业的企业家为桑梓做的好事,在原有的基础上斥资翻建了学校和戏台,专家设计行家承建,修得高大气派,上边的琉璃瓦富丽堂皇,两侧梁柱上描龙画凤气势恢弘。这个戏台在十里八乡都很有名气,逢年过节人欢马叫,周边村庄的戏迷们纷纷来此观赏免费的戏曲大餐。
端详的功夫锣鼓家伙已然紧锣密鼓地敲起来了。今天上演的是赣剧《三哭殿》,小时候看过,大概知道是小秦英失手打死詹贵妃的父亲詹老太师,其母上殿请求父皇和贵妃娘娘看在其父征西的面子上赦免小秦英。那时候听不清戏词,只晓得个故事大概。这一次,坐得台下细细聆听,兼看戏台两侧打出来的字幕,什么都清楚明了。方知原来那位“去劝一劝詹妃娘娘,撩龙袍上前去好话多讲”的唐皇是赫赫君王李世民,小秦英是门神秦叔宝的孙郎。配着字幕看大戏,这回是豁然开朗。
戏曲中,女扮男装的特别多,就连刚正不阿的正义化身包拯包黑子,能唱的女艺人也不计其数。常常看场里的女子涂着月牙黑脸,故意唱粗嗓子,嗨得声势淋漓尽致荡气回肠,没人点破,还真以为就是一阳刚男儿。剧中的小秦英就是由一位女孩子扮演,年龄不大演技一流,把小秦英的调皮任性、活泼可爱、好惹是非的性情表演得出神入化。看小秦英在公主母亲面前由开始撒娇任性,到跪步苦求,后被母亲绑缚皇宫认罪服法,自己硬充好汉大义凛然不想后果严重,却不知母亲在背后撕心裂肺肝肠寸断,观众不由得也跟着心酸掉泪。
这就是戏剧的魅力,穿上戏服,不论现实生活中的年龄,在那一刻彰显的都是艺术世界的神韵。所谓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癫子。演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人跟戏走,戏随情动。而观众呢,也就心甘情愿在这样的剧情演绎之中跟着演员一起,哭着、笑着、嬉着、喜着。
天晚了,风似乎又凉了一层。难得一场精彩的演出,让我的身心尽情忘乎寒意之外。由衷地感叹这些艺人,是他们凭着刻苦修为,凭着看家本领,凭着抑扬顿挫的唱腔,灵活自如的身段、气势,凭着扎实的基本功,演绎了一段段故事,一截截历史,把那曾在岁月洪流中灰飞烟灭的乡村俚语戏,一次次精彩地展现,纾缓劳累,悦人心性。忽然就觉得,惘然于时间、惘然于空间,成了唱本里的草木,在猎猎古风中摇曳生姿。
很欣慰,地方剧种在文化部门的扶持下,得到了大力提倡和弘扬。地方剧定会以无限的风光盛开于中国戏剧的百花园之中,今时今景,已然是“良辰美景我家院,姹紫嫣红开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