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8月0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凤老师远行了
钱江
  钱江

  开国年代的人民日报著名女记者、我的老师级前辈金凤走了。今天早晨,我读到她的女儿赵晓东发来的短信:“我妈妈于(美国)洛杉矶时间7月23日凌晨3点25分去世,享年91岁。她是在睡眠之中走的,很平静。”

  说起来,金凤老师还是与我同一个部门的同事。上世纪80年代,她走上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讲台授课,我作为学生在座中第一次见到她,没想到很快就在同一部门工作。后来她着手写《邓颖超传》,我开始做周恩来外交研究,曾向她当面请教。在工作中我们接触很多,金凤老师对我多有指教。她的勤奋和在采访中对细节的捕捉、记录能力,给我留下深深印象,受益良多。她有著作出版,其中包括她的自传《命运》,都在油墨飘香之际送给了我,使我增加了对她的了解。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人民日报没有女记者。抗日战争中,《人民日报》的前身——在太行山办报的《新华日报华北版》编辑队伍,于1942年5月遭受侵华日军包围,蒙受重大人员伤亡,几位女财务人员壮烈牺牲。随即重建的编辑队伍,特别是外勤采访记者中就没有女性了。

  这种情况在解放战争后期发生改变,1948年12月,金凤经过华北局城工部短期训练后,编入范长江指挥的平津战役前线外勤采访队伍,她和陈泓成为人民日报最早的前线女记者。

  金凤在上海参加革命。她原名蒋励君,1928年出生在宜兴一个有着书香传统的富裕农家。

  1946年,金凤考入上海交大工业管理系,入学后参加了进步社团。1947年5月,她参加进步学生游行被抓进国民党警备司令部关押,后由交大校长吴保丰保释。几个月后,她加入了中共地下党。

  为避免过于暴露,金凤随即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由党支部书记彭珮云领导。1948年11月,她化名“王金凤”,进入华北解放区。从此,“金凤”一直是她的新闻工作用名。 

  开国年代,(王)金凤和(陈)柏生是人民日报两位最活跃、最知名的女记者,采访范围非常广泛。9月,新的政协会议召开,金凤采访粟裕,与刘伯承不期而遇,金凤根据刘伯承的讲话写了《四战之地、四战之军》的通讯。刘伯承元帅审稿十分认可,亲笔用毛笔写了“刘伯承阅”。

  朝鲜战争爆发后,金凤曾入朝采访。她采访了著名空军战斗英雄赵宝桐,写下报道,后来结为夫妻。1955年,金凤参加了解放一江三岛的前线采访。 

  此后的金凤经历几番跌宕,其中包括“文革”的磨难,她都顽强地经受过来,而且在磨难后更加坚强、更加勤奋。在改革开放的日子里,金凤采写了大量报道,还担任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

  1987年3月,金凤开始写作《邓颖超传》。她遍行中国,采访600多人。1993年7月,邓颖超逝世一周年之际,77万字传记《邓颖超传》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后获国家图书奖。

  金凤老师和我之间还有一档很重要的关系。2008年的一天,我正在重庆出差,接到金凤老师从北京打来电话,很郑重地提出,她已向彭珮云副委员长推荐,撰写她的传记。金凤老师希望我接受这个推荐。这是我感到难以推辞又深感艰巨的任务。

  她在电话那头一听到我这个意思,就肯定地说:“那你就不能推脱了。等你回到北京,我们一起去见彭珮云。”

  这场艰巨的采访和撰写延续到今天。当此金凤老师长辞之际,这项使命将看到最初的结果——《王汉斌和彭珮云的青年时代》(暂名),可能不久后出版,我是彭珮云部分的执笔者。

  谨此向远行的金凤老师致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第A11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上海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康健园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生菜包
金凤老师远行了
垃圾源头考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说劳育
绿豆汤赛仙方
去旅行(油画)
难忘小作曲家工作坊
美国版夜光杯A18金凤老师远行了 2019-08-05 2 2019年08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