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8月0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忘小作曲家工作坊
蒋曦健
  蒋曦健

  我今年18岁,下个月就要去伯克利音乐学院开启我的大学生活了,虽然学校还没有要我们选专业,但我倾向于学习作曲。回想一年前参加小作曲家工作坊,那是我学习音乐生涯中十分重要的履历。

  我的父母是在上海交响乐团的教育公众号“SSO音乐地图”上知道这个项目的,当时我还没有走上专业学习音乐的道路,只是业余地学习钢琴并涉猎过一点乐理。当时报名时提交的是我试水创作的一部弦乐四重奏作品,回头看,它虽技法稚嫩,但传递出的情感于我而言依然很珍贵,它代表了我那个时期对于音乐的最真实的理解。那天,当得知了我被录取时,错愕伴随着欣喜和兴奋,我为接下来要在7天里从寻找灵感到完成作品并全球公演开始做准备。

  小作曲家工作坊的环境,自由又严肃。这里的老师会用非常多样的活动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并且尊重我们自己的表达。

  记得我在工作坊的时候,艺术导师每天都会给我们准备一些即兴的活动,比如说分组做一个即兴演奏,做一些热身的律动练习之类的。我觉得这些活动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们表达出了一种“随时随地创造艺术”的概念。作曲家是职业,它有非常职业化、规范化的一面。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创作艺术的职业,而创造艺术这件事是不应该被过多的艺术之外的东西束缚住的。

  MISA的老师们在那几天的时间里帮助我打破了很多我原来预设着的很多不必要的限制条件。音乐厅里只能演奏古典乐?不一定,编排得当的话音乐厅里也能诞生美妙的爵士乐。只有乐器能演奏音乐?不一定,设计合理的话垃圾桶和琴架也能演奏出精彩的打击乐。这种打破壁垒的过程让我更加确定,我所喜爱上的作曲,是一件能够让我在其中收获很多乐趣,并且能够时刻给我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的项目。

  印象最深刻的是,夏令营会邀请乐手来讲解他们所演奏的乐器,那个时候我会追在他们后面,拿着我刚写好的片段去问“这样写能不能演奏,能奏出我想要的效果吗?”一次次的磨合,让我逐渐明白自己能写什么,能怎么写,能怎么写好。这样的思考也有助于我有效发挥在音乐上的才能。

  去年在小作曲家工作坊里的作品,受到了很多师长的肯定和鼓励,它是一个非常重旋律的作品,无论是A段还是B段都有很流畅的线条旋律。这就是我在那几天里,通过学习,对我的音乐特点作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评估以后所选择的我的音乐方向,我觉得挺适合我。

  很有意思的是,我对MISA的感情更多的是在小作曲家工作坊结束以后产生出来的。在夏令营结束之后的创作当中,我依然会经常想到一些在工作坊里面创作的片段。Jon Deak先生对我灵感的启发,张毛弟老师对我在细节上的把关,这些东西最后它慢慢内化成了一种习惯,不自觉地在我自己的创作当中体现出来。

  有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夏令营结束以后我又去了美国的Eastman音乐学院去完成一个三周的音乐项目。在那里创作的时候,我记得我最起码花了快一个礼拜的时间,每天上午去找我的作曲导师讨论我的作品,下午一个人在琴房里改作品,深究每一个可能做得更好的细节。我觉得这种习惯的养成和我在小作曲家工作坊的这一个礼拜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我觉得这也算是我和MISA的一种隐形的牵绊吧。

  十日谈

  和MISA走过十年

  责编:朱光

  在后台和艺术家近距离接触是种怎样的体验?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第A11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上海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康健园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生菜包
金凤老师远行了
垃圾源头考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说劳育
绿豆汤赛仙方
去旅行(油画)
难忘小作曲家工作坊
美国版夜光杯A18难忘小作曲家工作坊 2019-08-05 2 2019年08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