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应试不举后,陶宗仪视官禄为粪土,矢志终身不仕。元至正年间(1354年前后),浙帅泰不华、南台御史丑闾群先后举宗仪为行人、校官,都拒之。张士诚剖据苏州时,邀他至帅府署理军事咨询,他谢绝不去。明洪武四年(1373年),诏举天下才士,他托病不至。晚年被当地官员聘他做教官。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率诸生赴礼部试,得赐钞回家。
而他却花了20多年时间著成《辍耕录》(也称《南村辍耕录》),这部在树叶上写成的书卷轶浩繁,计有30卷,关于成书过程,孙作在序言中称陶宗仪利用劳作的休息时间,将收集到的掌故文献、见闻心得记在随手摘下的树叶上,并储存在破瓮里埋入树下土中。前后十年,藏稿的瓮累积至十余个,后来尽发所藏,在学生们的帮助下抄录整理成书。
从书名看,一个“录”字,把这部著作的成因说得十分明白,即忠于事实,即记录众人所述之事或笔录自己的见闻,作为辍耕闲暇时的收获。如卷二三“猴盗”条,得闻于晚年居住在泗泾之北的华亭人夏庭芝,卷三十的“三笑图”条,则由定居松江的诸暨人杨维桢提供。
当时名流云集松江,诗酒文会,登临唱酬,每有相闻奇事,读书心得,或有好诗好句,典籍名段,或得法书墨迹画品珍玩,皆愿说出来听听;民间的一些趣闻逸事,市井街肆的传言说道不胫而走。陶宗仪是个有心人,加之记忆力极强,闻则记于心头,辍耕闲于林荫之时,便用树叶当纸,记下后贮于瓮中,日积月累,誊写整理,遂成《辍耕录》这部大作。
书中所记多为作者耳闻目睹之事,为研究元代社会状况及回族、维吾尔族史提供了重要的素材。作为一部笔记,《辍耕录》“凡六合之内,朝野之间,天理人事,有关于风化者,皆采而录之。”其中有关黄道婆的生平及她为松江棉纺织业所作的贡献,《松江谣》、《不平诗》、《奉使来谣》等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民间歌谣,都极为珍贵。特别是书中大量的戏曲史料,是到目前为止研究金代院本的唯一史料。可以说《辍耕录》是陶宗仪留下的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未完待续)
李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