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民间音乐(器乐曲)集成开展普查的一次座谈会上,泗泾镇民间集成领导小组成员吴雅英、李德复两人从洞泾乡老艺人曹德荣处了解到:早年间,泗泾地区有一套别具风味的民间器乐曲《十锦细锣鼓》,是别处从未听到过的。后经查明,当时他所指的,其实是泗泾道院的道教音乐《什锦锣鼓》,并非是吹打音乐中弥足珍贵且已失传的《十锦细锣鼓》。经分析,要挖掘此艺术瑰宝,必须从吹打老艺人圈子中去着手调查。
于是,从当时泗泾著名的姚、刘两家吹打老艺人处入手,先从泗泾本地尚健在的老艺人那儿寻找线索。通过召开多次座谈会,还个别上门访谈。老艺人众口一词:泗泾确有这个独特、细腻、蛮好听的锣鼓经。他们中有的还演奏过,但曲谱由于时间已久,有的只是听过,自己没有演奏过;有的连听也没听过。
为了扩大线索,吴雅英和李德复两人逐步扩大范围。1986年11月5日,两人费尽周折,深入到洞泾乡塘桥村,通过上门走访也是姚姓的老艺人之后姚伯华老先生。在交谈中得知老先生祖上也是从事吹打业,况且留下了不少曲谱。姚伯华尽管自己不会吹打,但他对祖上留下的曲谱悉心保存。他家房屋数度翻造,可他仍把这批曲谱珍藏着。
做通老先生的工作,他终于捧出了一只箱子,里面存放着一本本纸张早已发黄、斑驳脱落、边角早已磨损的手抄本。吴李两人仔细翻看、细心留意,发现其中有一本封面上写着《曲如山海》,时间为清光绪十三年的手抄本中,有曲名《十锦》两字。当时由于一时吃不准是否就是传闻中所说的具有独特韵味的那《十锦细锣鼓》,但从这一手抄本的历史年代来看,相当久远,保存至今也实属不易,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为此,与老人商榷,由泗泾镇民间集成领导小组出面商借,并及时向县民间文学艺术集成编辑室汇报后,引起了县里的重视。
1986年 11月12日,上海市民间器乐曲集成副主编邹群、办公室负责人唐文清邀请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打击乐专家李明雄教授前来鉴定。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集成领导小组组长高玉林,县文化馆馆长朱荫能,副馆长陆军(现为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以及县集成编辑室全体成员一起参加座谈鉴定。
在听取汇报搜集发现该曲谱的经过后,李明雄教授又细看了手抄本,反复推敲后,谈了两点看法:一、这一锣鼓经也属于苏南器乐曲范畴;二、从已经发表、出版的锣鼓经以及所接触到的各式曲谱,还没有见过这部锣鼓经。确实有其独特之处和标新立异的地方。至于艺术价值如何,那要有待于演奏后再作定夺评价。他建议由县集成编辑室器乐曲编辑王子展花点时间,先将工尺谱翻成简谱,然后组织力量排练出来。他最后认为,能把清代光绪年间的手抄本挖掘出来,这件事情本身就很不容易。邹群赞同李教授的看法,对泗泾镇能发现这么一个年代久远的手抄本表示赞赏。
费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