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古镇轶事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2月2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旧时泗泾的过年习俗
何许
  泗泾是个民风淳朴且有深厚传统民俗文化作底蕴的古镇。因此,在民间四时八节都很重视,尤其是春节,那更隆重。进入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人们就早早准备“过年”了,有民谣说:“初八吃粥(腊八粥),廿三送灶,廿四掸檐尘,廿五牵磨,廿六蒸糕,廿七献土地,廿八过时节(祭奠家里逝去的老祖宗),廿九、三十等过年。”

  平心而论,在过年的民间习俗中,不少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殷切期盼。腊月初八,不论贫富,家家户户都吃“腊八粥”。“腊八粥”其实是把杂七杂八的东西都放在一起煮成粥,贫困人家就把收获的黄豆、赤豆、扁豆、花生(有的还加蔬菜)一起和米煮成稀稠适中的“素腊八粥”喝;而有钱人家的“荤腊八粥”那里边除了鱼肉荤腥,有的还加上海鲜。对于一般困难家庭自己不烧“腊八粥”,当地寺庙便在这一天设“粥棚”,给贫苦大众施舍“腊八粥”。但不少并非是清贫之人,也爱上寺庙去讨一碗“腊八粥”喝,这是他们寄希望于喝了佛祖施舍的“腊八粥”,明年托佛祖的福,能吉祥如意、阖家平安。

  到了腊月廿三,家家户户便开始“送灶”,把自家灶头壁龛里的“灶君神”请出来,送上天。全家人都很慎重,先点燃香烛,请出灶君神,得供上糖糕,糖糕通常是用饴糖(麦芽糖)做的,很粘,用来胶住灶君神的牙,让他开不出口、说不了话,免得他老人家上天后向玉皇大帝“搬弄是非”,说这户人家的过错;然后将灶君神放入纸做的轿中焚烧,以求他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送灶神后的几天,家家户户便开始“掸檐尘”(即进行大扫除,家里搞清洁卫生)。这一天,男女老少齐动手,把室内、外打扫、揩拭得干干净净,以示去旧貌、换新颜。紧接着是农家磨糯米粉蒸年糕了。

  农历腊月廿七得发镬动灶先献“土地”。通常是用糕点、果品敬献给长年累月守护你家一方平安的“土地公公”,保佑明年全家无灾无难,阖家安康、万事如意。从腊月廿八开始,得动手烹饪祭奠祖宗的菜肴了。家家灶间里飘出阵阵香味,小孩子便自然充当起下手,“硬十件,软八样”摆满一大桌。桌上置香案,备檀香、点红烛,上方悬挂三代祖宗像轴,旧时是请画师描绘逝者形象(俗称“影”)。子孙后代列队像前后,缅怀对先祖养育的恩德,毕恭毕敬的一一磕头跪拜表示“儿辈不忘祖,托庇保平安。”旧时把农历腊月廿九称之为“小年夜”,不少人家在这一天先给老祖宗“过年”,以示区别。但也有在除夕夜先给老祖宗祭祀,祭祖毕,合家大小就开始吃年夜饭了。

  年夜饭的菜肴要比平时丰盛得多,在荤菜中,鱼是必不可少的(意为“年年有余”),笋干红烧肉(意为“节节高升”),长梗菜(意为“长寿”);煮饭时,主妇们米量得满满的,并使之隆起,意为“吃剩有余”;在淘米箩上插杆秤,谓之“量入为出”勤俭当家。餐桌上放“火锅”,象征红红火火、蒸蒸日上、家业兴旺。

  吃过年夜饭,家家户户忙着贴门神,贴春联,也有人家,用大红纸剪成“元宝”、“喜鹊”、“金鸡”、“双钱”、“福”等图案贴在门窗上,谓之“封门”。年轻人往往通宵不眠,谓之“守岁”,相传守岁可使长辈延年益寿,带来幸福。正月初一早上,燃放鞭炮俗称“开门炮”。再吃糖汤茶(内放爆米花、蜜枣、桂圆等),早点吃年糕、糯米汤圆喻示“年年登高、岁岁团圆”之意。一家老少穿戴一新,幼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辈“压岁钱”(也称“压祟钱”,以取“压住邪祟、驱祲呈祥”之吉利)。从年初二开始就去亲戚家拜年,出门见熟人互道“恭禧”、“恭喜发财”。从年初一开始,泗泾街头到处都是小商小贩,沿街有美食小吃,还有卖梨膏糖,套泥佛头,看西洋镜,卖剪纸、年画,写春联,还有江湖艺人卖艺说唱“小热昏”及耍猴戏、摆小人书(连环画)摊。儿童喜欢玩气球、泥娃、各种面具、买木制刀枪、风筝、冰糖葫芦等。沿街还有油豆腐纸粉汤、萝卜丝饼、油墩子、霍炉烧饼等美食小吃。

  年初四,泗泾有接财神的习俗,民间还有用一尾活蹦乱跳的活鲤鱼象征“鲤鱼跳龙门”喻示新的一年里能交上好运。而商家见有扮做“财神”的跳上门来,会爽快的拿出赏钱行赏,为的是企盼在新一年里财源滚滚而来。如此,一直要到正月十五,又掀起一波“闹元宵”的高潮,春节才算真正告一段落。

  何许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古镇新闻
   第03版:社区瞭望
   第04版:在党旗下
   第05版:专版
   第06版:生活指南
   第07版:古镇轶事
   第08版:泗水艺苑
陶宗仪和“南村草堂”
“泗泾十锦细锣鼓”重生记 (二)
旧时泗泾的过年习俗
古镇泗泾古镇轶事07旧时泗泾的过年习俗 2013-02-25 2 2013年02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