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说法认为,“蜜月”一词出自德国古代条顿民族的“抢婚”习俗。古代条顿族男子到结婚年龄后,就把自己的意中人抢回家成亲,为防止女方父母抢回女儿,新郎就带着妻子隐居到外地去,而每日三餐都喝用蜂蜜制作的饮料,一连喝一个月,再双双回到家中,这样女方的父母就不得不认可了,故称这一个月是“蜜月”。
另一种说法认为,“蜜月”一词出自爱尔兰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公元六世纪,爱尔兰居住着克尔特部落。部落首领的女儿长得十分美丽,喜欢吃蜜糖。另一个部落的王子看上了这位公主,便带着许多上等的蜂蜜去向她求婚。当这对恋人结婚时,就用这上等的蜂蜜酿成又香又甜的蜜酒招待宾客。但由于蜜酒酿得太多,婚礼上又未能喝完,剩下的蜜酒让这对新婚夫妇足足喝了一个月,于是,就有了“蜜月”的说法。
1747年,法国作家伏尔泰尼在小说《查第格的命运》第三章中写道:“查第格体验到,结婚的头一个月是蜜月,而第二个月是艾月。”从此“蜜月”一词相继进入许多民族的语言之中。大约上世纪初,西方文化被大量介绍到中国,“蜜月”这一说法也开始出现在汉语文字之中了。不过,现今“蜜月”一词适用范围已被不断拓宽,除指称男女新婚头一个月外,还广泛地应用在比喻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双方交往之初一切如意,但同时预示着随之而来的往往会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就称之为双方的“蜜月”已经结束。
许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