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泽”的意思是指“吴淞江流域湿地中的一块高地。距今7000年起,上海地区海岸东扩,陆地抬升,开始适合人居。6000年前,属于马家浜文化的人群来到上海,崧泽这样的水边高地便成为上海先民最初的家园”。
早在1957年上海博物馆考古人黄宣佩根据青浦地方志记载,了解到崧泽近代史上,有一位名叫袁山松的将领埋葬在那里。他根据这个线索前去考察,却有了惊人的发现,虽然当时没有判断出距今多少年,但能初步断定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活的遗迹。1959年的一次干部下乡劳动时,又在今天崧泽考古的“主战场”——假山墩发现了陶片。陶片被送到黄宣佩手中,确认了原来的调查结果,于是正式组织考古队发掘,这次发掘工作持续到了1961年。今天博物馆里展出的“上海第一稻”便是在这第一次发掘中发现的。这次发掘结束后,遗址便被保护起来,就是将遗址覆盖上土,恢复农耕。发掘、研究、再发掘、再研究,对一地的考古就在这样的不断的往复中进行,在一代又一代考古人手中交接。1974至1976年,根据研究需要,对崧泽遗址又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
1977年崧泽遗址被定为第一批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所有的遗址命运相同,它在现代人的政治和经济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考古人员发现,假山墩表层土下方,很快就挖到距今5300多年的崧泽文化遗存。据当地农民说,假山墩1957年以前曾高出地面六七米,之后有过一次平整土地行动,将能利用的土地都利用起来,那之后的假山墩仅高出周边农田不足1.5米。(未完待续)史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