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76年12月至1981年1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当雷达兵。服役期间,我曾获得了8次嘉奖、1次三等功、1次优秀党员等荣誉,由于表现突出,我作为“技术尖子”第一批进入了加强班。
五年的部队生活充满乐趣,却也让我吃了不少苦头。1977年6月10日,在执行任务归来途中,我们乘坐的卡车为了避让前方因爆胎而突然改变行驶方向的拖拉机而失控翻入山沟,将大家甩到了车外,看着战友们伤情严重,我顾不上自己肿得老高的手臂和嘴唇,第一反应就是要把战友背到公路上。1979年10月,我跟战友们去深山采伐取暖用的木材,却被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雪困在了山里,我们靠着吃自己采来的野蘑菇、野果子熬过了整整两个礼拜。我还曾在值夜班的时候,因火墙开裂导致的煤气泄漏而“中了毒”,多亏战友及时发现,才让我幸免于难。
军旅生涯培养了我“一切行动听指挥,敢担当、敢面对”的作风。
25年一直在学习
我是1978年3月,怀着所有男孩子的梦想,应征入伍到空军部队嘉兴机场当了一名空军战士,担任过卫生员、司务长、财务股长、财务物资处长等职务。
印象最深的是参军离家时,我特地从上海买了数理化等全套16本书,用一年多时间全都复习完。当时,部队要求文革期间的初高中文凭必须重新考试认定后再发毕业证书,我一考过关,因此第二次拿到了初高中毕业证书。81年,我与应届生一起参加军校高考,考入了空军后勤学校。毕业后分到空军嘉兴场站汽车连任司务长,因工作出色被调到场站财务股任财务助理。85年,我又考取了中央财经学院空军班,当时全国空军只招50人,我们南空考取7人,我是其中之一且年龄最大、离校时间最长。
军人生涯让我养成了勤奋好学和服从命令的习惯,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2002年8月转业来到天平街道,继续发扬着军人的优良作风。
军旅生涯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我于1983年11月入伍,1986年毕业于部队院校,曾在上海武警总队医院先后担任护士、护师、主管护师、护士长等。
当兵期间,我参与过修路抢险、抗洪救灾、流行肝炎爆发的救治工作等重大任务。让我记忆犹新的是,1988年上海真如火车站(现为上海西站)两车相撞事故,车厢里有很多日本游客,我带队参加抢救并一天一夜守在事故现场,及时抢救和疏导伤员。我曾是武警医院ICU病房的第一任护士长,期间的6年,我和战友们一次次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我先后荣获武警总队“精神文明标兵”、“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2000年9月,我转业到天平街道,工作性质和环境发生了改变,需要学的东西很多。在角色的转变中,我牢记军人身份,将坚定的政治信念、过硬的思想素质、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带到地方,在岗位上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28年,忠诚、奉献品质在心底扎根
我17岁时考入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毕业后,到沈阳军区空军工作。
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1月18日,我在沈阳集训时突然接到命令,要参加空军侦察分队到新疆和田执行任务。当时已近春节,我按令迅速整理行装与各军区空军同志汇合并开赴指定地域。到达目的地后,迅速进入状态,近2个月不间断工作,每天只睡3、4个小时,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因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我获得了空军技侦成果三等奖。从那时起,忠诚、敬业、奉献、坚韧等优秀品质在我心底深深扎根。在28年的军旅生涯中,我先后2次荣立三等功,1次被军区级表彰为战备训练先进个人。
来到天平街道工作后,使命任务变了、工作岗位变了、服务对象变了,但我要坚持做到党员标准不变,服务宗旨不变,人生追求不变,把部队培养锻炼出来的优秀品质与作风带到新的工作岗位上。
从“黄毛丫头”到职业军人
我从小在部队大院里长大,受家人的影响,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入伍当兵。1979年我考进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成为了一名军人。在二军大,我除了学习专业的知识以外,还接受了部队给我的教育,使我时刻以一名军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在军校里,我们和所有军人一样进行日常军事训练,在与其他同学的相处中,我深刻感受到军人那种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这也成为我之后工作中的一种信念。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这之后的很多年里,我都从事和部队医护相关的工作,直到2005年转业来到天平街道。
军人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让我这一生都受益匪浅。无论是曾经作为一名医务人员还是现在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做什么事情都愿意冲在前面,不愿甘于人后,这是军人的特质,也是我一生的信念。
将讲政治、讲纪律和讲责任落到实处
我是1983年11月入伍,先是在上海警备区当文化教员,后在徐汇武装部任副部长,2008年转业。
80年代初,军队兴起学文化的热潮。在我看来,国防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要提升人的现代化,就要靠学习。看到地方有征召文化教员,我就自告奋勇去了。当时,部队里的营团职干部普遍只有初中学历,我们文化教员就负责给他们上课,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社会阅历。
在徐汇武装部工作期间,每年都要去苏北打靶。除了整理营房,我们还要规整火炮阵地。那个火炮阵地不同于一般的沙土,风一吹就散了。它是用培土浇水后,用模具压得整整齐齐,线是线、角是角。大家在整齐划一的火炮阵地上训练,感觉动作也更整齐划一了!
军旅生涯让我养成了讲政治、讲纪律和讲责任的优良品质,提升了我的政治觉悟和素养。让我在转业后,也能一如既往地传承下去。
军人要能做事、做好事、做成事
我是1981年10月入伍,2007年12月退役,服役27年。我当时在海军陆勤部队,1998年被调往海军海勤部队。
印象最深的是我2000年亲自带队抢修的事情。那时候军舰开到台湾海峡附近,遭遇了8级以上的强台风,浪高近20米。当时登陆舰的大门门栓受到海浪的剧烈冲击,原本5根直径20cm的门栓有3根断裂,随时有舰毁人亡的危险。我立即带队组织抢修,带着维修配件,每人身上绑一根200米长的绳子。在船体摇晃十分剧烈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匍匐前进,每爬20米就要休息一次,80米长的一段路,单程用了近45分钟。抢修完毕后,体力几乎耗尽,战友们只能拉着绑在我们身上的绳子将我们拖回,那时我的意识已经模糊了。
在部队的那段经历,以及在部队养成的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精神,对我现在从事的市政工作都很有帮助。
完成任务后回家,儿子都会叫我“爸爸”了
我是87年10月份入伍,先后在海司教导大队、海军第二发信台、南京海军电子工程学院、东海舰队技术勤务第六所、东海舰队通信总站、海军扫雷舰第四大队、东海舰队工程设计处等处任职。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曾两次作为水面舰艇的政工主官率舰参加重大军事演习。第一次执行任务,出海三个月。由于军事保密要求,除编队指挥官外,任何人员不得使用手机。当时我爱人临产,突发妊娠性阑尾炎,情况危急需要立即动手术。经演习指挥部领导特批,我马上飞回爱人身边,只呆了短短4天。好在我执行完任务几天后,宝宝顺利生产。在孩子10个月大的时候,我又接到了第二次演习任务,出海100天。当时他还在牙牙学语,等我完成任务回家后,他已经会叫我“爸爸”了,可把我乐坏了!
2011年,我转业来到天平街道,军人的那股精气神我没有丢,面对各种艰苦工作,我都没有二话。
没有部队历练,就没有今天的我
我是1989年3月入伍,2009年3月退役,服役21年。我当时的军种是陆军,兵种是炮兵,在舟嵊守备区某部服役。那时候的我觉得在部队里很快乐,很充实,就算每天训练得再累,再苦,回到休息的地方后我每天都唱歌,记得当时最喜欢唱的军歌是《我是一个兵》、《血染的风采》等等。印象最深刻是一次四月份在黄河滩上一次为期四天的拉练,随身携带四颗手榴弹、三个弹夹、一支步枪、被子等物品,负重20公斤以上,第一天非常炎热,第二天刮大风,第三天下暴雨,第四天下大雪,穿的衣服从短袖到棉衣,手上、身上都结了冰块,一动身上的冰渣都哗哗地往下掉。当兵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当兵21年,受用一辈子。
部队是一个大熔炉,我是人民的子弟兵,没有部队就没有我今天,让我得到了锻炼成长、学习成长、教育成长。作为天平街道的军转干部,在工作岗位上坚守16字箴言:团结友爱、吃苦耐劳、守时守纪、雷厉风行。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
我1994年毕业于武警上海指挥学院内卫指挥专业,曾在武警上海总队二支队做过排长、副指导员,后来在政治处工作过一段时间,之后又在五角场监狱警卫中队担任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并担任一大队党委委员。在这段时期,我带领部队荣获总队先进执勤中队,并荣获集体三等功。2003年9月,我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工作,2013年年初到天平街道司法所工作。我在部队工作学习十余年中,我觉得军队是个大熔炉、大学校。为了保家卫国,奉献自己的青春,甚至牺牲自己,我都觉得无怨无悔。
在部队的那些时光,使我铸成了钢铁般的意志,养成了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在部队里所形成的听党指挥,绝对服从纪律,能打仗、善打仗、打胜仗的信念使我受益终生。现在,我把从部队的这些传统带到了当前的维稳工作中,并愿意为天平社区的平安作出奉献。维护社区的稳定,我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当兵后悔一阵子,不当兵后悔一辈子
我是1985年10月入伍,2009年7月退役,服役25年。我最初在解放军总政治部直属工作部服役,后因工作需要,被调到海军航空兵第六师、东海舰队航空兵机关等部队工作,服役期间曾在连、营、团担任军事主官。
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兵第二年夏天,母亲从老家一个人坐火车到北京来看我。她特地从老家抱了一个西瓜到北京。看着母亲的身影,我顿时有了一种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感觉,这件事情我一直忘不掉。现在每逢招募新兵,我都会拿出来讲一讲,提醒新兵们要时刻记得母亲的养育之恩,牢记那份思念之情。我在部队荣立三等功3次、军区级通报表彰1次。从军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当兵后悔一阵子,不当兵后悔一辈子。这些宝贵的经历,让我更加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组织、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从军生涯培养了我果敢的工作作风、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完成任务的坚决态度。
军人就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我做过农民、参过军,做过工人,也当过老师,现在是一名警察。回忆起我的职业生涯,对军旅生活记忆特别深刻。1978年,我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成为一名导弹兵,这对我今后的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部队军事化的管理养成了我严肃严谨的工作作风。
退伍后,我于1990年成为一名警察,长期从事社区警务工作。在2008年的一次执勤中,一名吸毒分子为了反抗我们的抓捕,将汽油浇在身上,企图与我们同归于尽。但是,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激励下,我和我的团队成功抓捕了这名亡命之徒。因此,我多次受到市局和分局的嘉奖。
现在,我是天平街道禁毒专职干部,我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因此,我和我的团队通过各种努力让禁毒宣传走进企业、学校以及千家万户,让所有人都了解毒品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危害。让远离毒品,我责无旁贷!
部队教会我“严谨”
我是1992年7月入伍,在江阴国防科工委第23试验训练基地计量站当技术员,94、96年在中国计量学院深造,毕业后先后在上海警备区海防一旅、区武装部任职。
1998、1999年的时候,我在区武装部担任军事科参谋,负责打靶保障工作。为了防止枪里有子弹,每次打靶前都必须验枪。记得有一次,我想当然地以为枪中没有子弹,就没有验枪,直接扣了扳机,没想到一发子弹“咻”地出去了。幸亏出于军人观念——枪口不对人,才没有导致意外发生。但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让我认识到,对待工作一定要严谨,特别是动用枪支弹药时,容不得半点马虎。
2004年转业后,我先后在区人民法院、区民防办公室工作,直到今年7月来到天平街道,担任经济科科长一职。做经济工作,招商引资、服务企业,不能有半点差错。对我而言,在部队中养成的严谨的工作作风让我很受用。
高度的服从意识与执行力让我受益匪浅
我于1993年12月至2006年10月在上海警备区当兵。在西安通信学院上军校的时候,我们每天早上6点出操,早上听到哨声一响,我们就“嘭”地就从床上跳到地上。起床后顾不上洗漱,闭着眼睛先把衬衫套上,拽上领带、夏常服、外套就急冲冲地往楼下赶,一边赶还一边系领带、套外套,待我们赶到一楼时,我们全员都已“整装”完毕。
集体生活难免磕磕碰碰却也非常有趣,我们宿舍共有6名来自天南地北的女兵,到了晚上我们便开始热络地聊起天来,而队长则在门外提醒我们“不准讲话!”。新任教导员点的“一把火”也让我印象深刻,那时我们每天“饭前一歌”。有一天中午,教导员说我们没有唱好,让我们站在大太阳底下不停地唱了十来遍……
转业到天平街道后,我一直秉承着在部队生活中磨练出的顽强意志和高度的服从意识与执行力,在不同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认真工作。
军旅生涯磨练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
我于2001年到部队学习,先后在白求恩军医学院、武汉军事经济学院、北京后勤指挥学院学习深造。2007年到济南军区铁路军代处工作,2008年转业到天平街道工作。
六年的军旅生涯,养成了我吃苦耐劳、团结战友的精神。犹记得当时的军事训练,条件比较艰苦,在训练的时候,我就想革命先辈为人民谋解放、谋幸福,也是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难。我也要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到了天平街道,我积极团结同事,努力刻苦地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2011年正值人大改选,在2个月的时间里,每天工作到晚上十点,没有双休日。为了能完成人大改选的节点任务,尽管还在哺乳期,但我毅然给孩子断奶,家里人对我的工作也相当理解和支持。
在部队里学到的奉献精神、刻苦的工作作风、大局意识、团结同事等,对我现在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必将对今后的人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