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的萌萌,有时候在妈妈床上发现了头发,马上捡起来吹着玩;在公园跑着跑着,会突然蹲在地上捡小石头、扒草丛;甚至在路上走着走着还会低头去捡小纸屑、烂树叶等细碎的垃圾。一天,我给她买了一对KITY猫发卡,正准备给她戴上,她突然说:“妈妈,把胡须短一些的这个夹在前面,把蝴蝶结大一点的那个先给我玩一会儿吧。”明明是一对的发卡,竟然有区别,我再仔细看看,果真两只KITY猫有很细微的差别。
这么微小的差别,她都能敏感地找出来,我想宝宝的 “细节敏感期”来了。
细节敏感期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细节敏感期是孩子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敏感期”中的一个,表现为突然对细小的物体产生浓厚的兴趣,一般出现在1岁到4岁的孩子身上,在2岁左右尤为突出。
处于细节敏感期的孩子,他们眼中仿佛自带了一个“显微镜”。他们用这个“显微镜”发现、挖掘出N多细小东西,他们能看到大人所不能看到、也不能理解的那个“微观”世界,并且总能发现事物细小的差异。
如果在这段时期里孩子未能按照心里短瞬的倾向去做,孩子以后很难甚至永远地失去习得某种特定能力的机会了。如果孩子的精细动作在细节敏感期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发、练习,孩子将来很难成为优秀的钢琴家、小提琴家、外科医生等。
在这个时期,妈妈们因为不卫生或不安全(像用手指去捅插座孔)等理由,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来阻止孩子的这些行为,是非常错误的。
细节敏感期是培养孩子专注力、观察力、想象力的大好时机。
细节敏感期是孩子注意力发展的开始。当孩子沉浸在观察或“操作”某样细小事物时,很难被外界打扰,即使旁边有人喧哗、玩闹,他们也可以充耳不闻,并且保持在“忘我”的状态中很长时间。这无形中让孩子的专注力得到了高度发展,也容易养成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而人为地打扰、破坏孩子的“忘我”状态,都是对注意力养成的一种破坏。
同时,孩子通过观察、研究、收集这些小东西,来获得自己的乐趣。 对孩子来讲,观察和抓、捏细小东西本身,就是在发展他们小手的肌肉和手眼协调能力,而这就给以后发展他们的精细动作打下了基础,也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基础。
如何保护好孩子的注意力?
在细微事物敏感期里,那些细小的事物在孩子的眼里是无比新奇的,总能给他带来数不尽的乐趣。细节敏感期里,家长要理解孩子,不要刻意阻止孩子对细小事物的关注,要有足够耐心去欣赏孩子的可爱举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他一定的自由。
给孩子创造适当的观察机会 家长可以为孩子创造观察机会,比如带他一起寻找路边的小蚂蚁洞,陪着他一起观察。这个过程中,家长也可以给孩子做一些讲解,让他既能体会到观察的乐趣,还能从中学到知识。
别强行打扰孩子的“观察工作” 孩子的观察在他自己看来,其实也是一种“工作”,一种值得他聚精会神去做的“工作”。家长不要强行打扰孩子的这种“观察工作”,完全可以给他一些时间,最后让他自己主动离开。不要去破坏他的认识过程,因为这也是在培养孩子专注的品质。
不要强制性地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有的家长有这样的认识:既然观察细小的事物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那就直接将许多小东西摆在他面前,一个一个让他认,这是在强制性地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多带孩子到大自然去观察 对于刚刚开始认识世界的孩子来说,大自然是他最好的老师。家长多带孩子到户外,亲身体验并观察事物。在让孩子接触自然的时候,家长不要提前就给他设定一个目标,也不用一定要让他去认识什么,这样就会阻碍他体验大自然的乐趣。
别随意丢弃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儿 当孩子对一些小东西格外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去收集。孩子的这种收集行为只是他心智发展的需要。遇到这种时候,家长不要随便就丢掉孩子的这些小收集品,可以给他找一个小盒子让他专门存放,以此来保护他的这种行为和心理。
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些小玩意儿 像小线头、小纸屑等一类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不具有什么危险性的,而孩子又对它们感兴趣,所以家长可以为他创造一些类似的小玩意儿,让他自由地去玩耍。
适当对孩子的“细心”予以肯定和表扬 如果你家孩子跑过来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告诉你,蚂蚁有六条腿,你会怎么做?家长给予孩子表扬,对孩子来说,便是对他“工作”的肯定。下一次,他对其他物种的观察,就会更加仔细和彻底。因为,适当的表扬能强化孩子的意识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