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首)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奏鸣曲,你聆听了几次、几十次,都不为多,且越品越入味,乃至到了“欣赏晚期”才豁然开朗的例子举不胜举。
为什么会如此呢?
首先,是人的感官生理决定的。人的视觉能比较容易感知外部世界,所谓“一目了然”,而听觉就局限得多。所以,大部分艺术都是通过眼睛欣赏的,唯有音乐是通过耳朵欣赏的。
其次,视觉欣赏属于空间艺术,耳朵欣赏属于时间艺术。视觉可以随欣赏者的意愿长久停留,如放慢时间读小说、品画;而时间是稍纵即逝的,音乐在演奏时是不停流动的,如果欣赏者稍不留神,一段旋律、几个和声,过了也就过了,要想再度欣赏,只有等下回了。即便是录音,你如果没听明白一段音乐,再倒退重播,那样的感觉也会是支离破碎的。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往往是多声部、多旋律、多织体的,人耳在一次性聆听时,难免会“顾此失彼”。比如欣赏同一部交响曲,今天会发觉小提琴声部中有一段若隐若现的独奏,明天会听出某个乐章的结尾原来是一段赋格,后天又会发现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的四个乐章中,前面三个乐章都是以弱奏结尾的。
以上种种,都说明音乐确实需要反复聆听。有不少乐迷喜欢版本比较,其实版本比较就是反复听、反复欣赏的过程,这样既达到熟悉曲目的目的,又能品味到哪怕是很微小的不同的演绎、演奏、演唱的乐趣和特色。在艺术欣赏中,只有音乐,需要有同一首曲目大量重复上演和大量不同版本的比较。同一个题材同一个场景,由不同的画家来画,有,但不多;小说中,只有翻译小说,才有不同译本一说,但其数量与音乐版本远远不能相比。
反复听,就需要一定的耐心。有人能听流行音乐,但对古典音乐迟迟不入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反复听的耐心。流行音乐相对简单,直截了当,有时听一遍就进去了;古典音乐听一遍就全明白的,似乎少见(当然,古典音乐中也有相对通俗的曲目)。然而,艺术欣赏有一个规律:越易入门,离开得可能也越快;越难入门,要么不入,一旦进入,就越迷越深,成为终身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