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工作团队是新组建的,成员中有从原有老团队里筛出的一部分人,还有从别的团队支援过来一部分人,再加上从外面招聘进一拨新人。
“吐故纳新”的结果是,很多成员彼此之间都不了解,有个别的甚至不认识,自然也就更谈不上热络。而我们的工作性质恰恰是一个非常需要团队合作,沟通、交流、支持和互助很重要。于是主任说,准备安排一次活动。
不知谁提议说去K歌,结果居然所有人都响应。
暗暗的灯光下,借着啤酒的作用,会唱的不会唱的,一时间都成了“麦霸”。你在高声唱,我在轻声和,虽然有些走调,却一点都不妨碍相互的感觉,一唱一和中,和谐的气氛就有起来;而没抢上麦克风的,三三两两咬着耳朵私语。说来也是,KTV的包间就那么一点儿大,唱歌的声音那么响,想要说上话,不紧挨着、不咬耳朵哪能听到对方说啥?而这样亲密的肢体语言,只会在这样的场合才能有。尽管先前彼此还很陌生,但此刻却全然是不一样的感觉了。那边一曲唱罢,这边欣然登场,窃窃私语者又换了新的对象。
一晚上歌K下来,几乎所有的人都亲密无间地交流过。经历过这样的交流后,彼此的亲密程度与先前有大不同。
早些年,到KTV唱歌曾经很是流行过一阵。我们经常在日韩剧里看到某个人为了放松一下,独自一人去KTV唱歌的情形。这种从日韩传过来的K歌方式,到了我们这儿却更多变成了一种热闹;而在如此这般热闹的环境中聊天,其效果全然超过在其他场合正襟危坐,能够全面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K歌虽然老套,交流效果却甚好,这或许是KTV虽然已经流行很久,早已不是什么热门消遣,但至今依然有很多人去的根本原因吧?这不,唱了一下午加一个晚上,大家还觉得意犹未尽,有人又开始问“老大”:下次什么时候再带我们来K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