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黄金时代
阿肖克·卡德依然清晰记得小时候的情景:他光着脚上学,所在教室比别的教室低一个台阶,有的井水他不能喝,有的神庙他不能进……因为他是一个“不可接触者”,按照印度种姓制度,他是“贱民”。
可如今,他的生活变了。不久前的一个下午,他乘坐自己的宝马车,回到家乡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小村庄。在族长们的簇拥下,他拜祭了神庙,那是他花钱修复的。
卡德是一家海上石油钻塔工程公司创始人,来自达利特种姓。这一种姓是最低贱的,约有2亿人。
印度经济自1991年以来飞速增长。它催生了一个新兴阶层:贱民企业家。他们开始赢得社会地位。
“这是达利特人的黄金时代,”达利特活动家普拉萨德说,“新市场经济让物质取代种姓,成为新的社会衡量标准,只要你的银行账户上有存款,就可以被社会接受。”
卡布莱是马哈拉施特拉邦一名达利特承包商,在他所在的城市浦那,印度工商联合会约有100名达利特会员,而1991年前,只有1名达利特会员。
“我们正在用资本挑战种姓制度。”布莱卡说。
工资差距缩小
宪法维护了达利特人在政治、教育、求职等方面的权利。但在偏远地区,传统的歧视依然存在。
尽管达利特人在各个方面依然落后于印度其他种姓,但随着经济发展,他们也从中受益。
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做的一份调查发现,达利特和其他种姓之间的工资差距从1983年的36%缩小到现在的21%,小于美国男性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工资差距。
印度学者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联合进行的另一项调查显示,达利特人的社会地位近年来不断上升,他们越来越多地被邀请参加非达利特人的婚礼,和高种姓的人们吃相同的食物、穿相同的衣服,使用同样的日用品。
从贱民到大亨
卡德从上世纪60年代一个文盲鞋匠的儿子,发展成今天石油行业里的大亨。
卡德出生于1955年,有5个兄弟姐妹。父母为高种姓人家打零工。父亲后来去了孟买,当了一名鞋匠。他来自达利特中一个卑微的家族———查穆哈斯,传统职业是与动物皮打交道。
一天,妈妈让卡德去面粉厂赊一小袋面粉。因雨季路滑,卡德在归途中摔倒,面粉全撒在泥泞中。他哭着回家,全家人都哭了。饥饿给卡德动力,“那是我的奋起之日。”他说。
那一年,他有幸进了城里一所慈善学校。但在注册簿上,他的名字旁依然醒目地写着他的“贱民”身份:查穆哈斯。最终他以优异成绩毕业。
卡德的哥哥达塔在政府的马扎冈船坞有限公司当电焊工学徒,他说服弟弟和家人搬到孟买,挤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
卡德曾梦想上大学,然后当医生,但达塔恳请弟弟辍学工作,帮他分担养家重负。他帮卡德在马扎冈公司找了一份绘图员学徒工。卡德因绘图技艺精湛而不断获升迁,1983年为一个潜艇项目赴往德工作。一天,他看到了德国同事的工资单,发现他们的月薪竟比自己的年薪还高。
回国后,他开始筹办自己的公司。他的两个哥哥都是资深电焊工,凭着在船坞公司的多年打拼,可以得到很好的订单。卡德的公司致力于海上石油钻塔建造和改造。他从次承包商做起,1993年从马扎冈公司获得第一笔大订单,之后生意越做越大。不久前,他与阿布扎比一个王室成员签署了建造油井协议。同时,他还在马哈拉施特拉海岸建造印度最大的防波堤。他的公司现有4500名员工,市值超过1亿美元。
他的两个哥哥现已从政,一个领导家乡的村委会,一个是邦议员。他在家乡购置了大片土地,正是当年母亲为高种姓家族辛苦劳作的地方。如今,高种姓家族的子孙们在为卡德公司打工。“曾经的不可接触少年,成了王子的生意伙伴,”卡德说,“谁会相信这是真的?”
财富让达利特人在一定程度上免受种姓偏见,但无形的障碍仍无处不在。卡德的名片上写着“阿肖克·K”,刻意模糊了姓氏“卡德”,因为那会暴露他难以磨灭的“贱民”身份:一个达利特人。
唐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