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于慈善事业的人们令人崇敬。艾伯特·史怀哲出身德国阿尔萨斯的音乐家庭,他早年是位管风琴演奏家,他还能拆卸极为庞杂烦琐的管风琴,擅长修理改造,史怀哲旅行欧洲募款,除了多次在欧洲作巡回演出外,还曾帮几个教堂修理好破损的管风琴,所得的款项拿来建造非洲的医院。1913年,38岁的他以医学博士的身份携新婚的妻子海伦娜奔赴赤道非洲的兰巴雷内,创办了一所医院,他去当一名乡村医生。在非洲,史怀哲每天长时间工作,用以解决大批当地贫民的病痛。史怀哲的世界观就是以尊重生命为基础,他相信这就是他对人类作出的最伟大的贡献。特蕾莎修女瘦弱文静,18岁时从她的家乡马其顿来到遥远的印度。她终身茹素,只有三件换洗衣服,但她以一生为穷人服务,她在医院,握住贫病交加、快要咽气的穷人的手予以同情的慰藉,她走上街头,为流浪的游民送去食物并细心地包扎溃烂的伤口。她创建的贫民收容中心和儿童之家很多,并远及许多国家。那些最孤独的人,最悲惨的人,一些濒临死亡的人,都从特蕾莎修女的手中接受到生活的帮助。特蕾莎修女给予别人的不是施舍,而是爱,她说:“爱,要从那些最微小的人开始。”她接待来自全世界的来访者总是在她所服务的工作岗位:平民窟、弃婴所、临终医院、麻风病院、收容院、艾滋病收容所……那里的成员大部分是志愿者,包括那些来采访的世界著名的记者,来到这里,都必须和特蕾莎修女一样,蹲下来为穷人病人喂饭送药。
武训,一个出身贫寒的孩子,他下定决心行乞集资,兴办义学,免使后人也像自己那样深受文盲的痛苦。一贫如洗的武训肩背褡袋,破衣遮体,满怀希望地乞讨上路,边走边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而他的饭钵里却是菜根、地瓜蒂;收破烂、织麻线;他推磨拉碾,鞍前马后地打短工。有时候为了得到施舍,他甚至给人当马骑等等。武训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光绪十四年(1888年),经过整整29年的艰难乞讨集资,武训拿出4000余吊钱在柳林镇东门外建立了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他亲自跪请有学问的进士、举人担任塾师,跪求贫寒人家送子免费上学。受武训虔诚和毅力的感召,义塾师生莫不学风严谨,积极努力。此后,武训又兴办了两所义学。
在新时代,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雷锋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对待同志像春天一样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热情。雷锋日记中所反映的一枚螺丝钉,已成为一尊雕像,辉映着当代中国蔚蓝的天空,成为岁月和人民景仰的丰碑。雷锋的名字已经走向世界,甚至成为美国西点军校师生的学习榜样。雷锋的平凡而坚持不断的先进事迹,使现在的我们更加体会着对善的认同和对爱的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