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盛顿,肯尼迪中心游客众多,每天下午,都有志愿者免费讲解。让我吃惊的是,接待我们的是几位满脸皱纹、身材瘦小的老太太。老太挺较真,我们中途接了两次手机,第一次她正色提醒我们不要影响另两位游客,第二次已板起面孔,几乎要掏红牌了。我们吓得直吐舌头,揿掉电话,大气也不敢出。
老太太每上一层楼梯,我们都捏把汗,就想伸手去搀一把,又怕美国友人误会我们有年龄歧视。就在这一路瞎操心的参观中,我们见识了肯尼迪中心的总统包厢,见识了连续十年每周服务两次的凯瑟琳老太太,也第一次见识了美国的志愿者文化。
后来,我们来到华盛顿故居。因为华盛顿无后,政府也不负责修建什么名人故居,所以,堂堂美国国父的故居,居然是由几名女性志愿者购买并维护的,每个房间的讲解员也都是老年志愿者。一路参观,国家美术馆、大都会博物馆、国会图书馆……所到之处,都有志愿者,而最出人意料的是在费城附近的阿莫什村。驶近游客中心,远远看到一男一女两位工作人员正在门口迎候。男的腰板笔挺,女的金发摇曳,明显都不年轻,雍容气度却把我们瞬间秒杀。后来,老先生沿途为我们讲解,不经意询问,竟得知他比我们猜测的还要年长许多。
在上海,85岁理所当然该是颐养天年的年纪吧,身体好的含饴弄孙、养鸟种花,身体不好的早已卧床不起待人伺候。几人能有如此雅兴和精力,站在颠簸的车厢里,勉强拉着座位把手,为一群来自异国的游客谈古论今?
一行中见到的志愿者几乎都是老人。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用美国家庭关系松散、老人退休后无事可做来解释,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种奉献和回馈社会的高尚情操,而社会也为老人发挥余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边聆听老人们细致入微的讲解,我和朋友一边私语,但愿到我们老了的那一天,上海也能有这样一个氛围,让我们可以去上博、大剧院、东艺或者其他文化场馆做个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