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为某些观点、看法而“争吵”,甚至“针锋相对”,已经成为近年两会的一大亮点。这既是种进步,也为基层会议和工作方法开了个好头——众多事项,可以在“激辩”中达到共识。
“激辩”不是勾心斗角,更不是势不两立。它应该是为工作而“争吵”,为发展而互不相让,为进步而面红耳赤。在日常工作中,凡事如能多方面征求意见,然后集中起来,定下来的决策就会有很深的群众基础。“激辩”可以破除“一言堂”,增强民主氛围;可以综合各方利益,不为一己之利、一时之利而乱下砝码;可以深入调研,提高议事能力,更好地促进工作;可以躬身为百姓做事,敞开接受群众监督。
“激辩”应该成为议事常态,而且是两会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样的议事氛围,可以助推政府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的民主、公平和正义。
子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