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质量极其微小的基本粒子,共有三种类型,它在飞行中可以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这就是“中微子振荡”。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员邢志忠在他的博客中生动地解释中微子振荡参数:“就像情人之间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腻歪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首次证明中微子振荡现象存在的实验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奖,而中微子三种振荡模式中,前两种已被证实,因此对于第三种振荡参数成为国际学界研究的聚焦点。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主任、粒子物理宇宙学研究所所长季向东教授表示:“大亚湾实验结果直接决定了下一代中微子实验的设计方向,并且对解释‘反物质消失之谜’和‘太阳系中元素的丰度’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上海交大刘江来中微子团队在该实验中承担着刻度系统的安装、调试、取数和物理分析工作,就是设计一把“刻度尺”,帮助测量出新的中微子振荡几率,为这一世界性成果做出贡献。
据了解,在2003年有7个国家先后提出8个中微子实验方案,最终进入建设阶段的共有3个,包括中国的大亚湾实验、法国的Double Chooz实验和韩国的RENO实验。刘江来透露,目前大亚湾所取得的实验数据已远超前于法国和韩国的实验室,研究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