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过程中,胆固醇控制是关键。胆固醇的管理不仅是降低指标,也是带来多种获益的重要“支点”。尤其是升高的坏胆固醇(医学上称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是导致冠心病、中风等严重问题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心内科主任吴宗贵教授指出,坏胆固醇升高对普通人来说,或许仅仅是个“麻烦”,但是对于冠心病、糖尿病、中风以及高血压患者来说,却非常危险。由于胆固醇在不同人群中引发心血管事件危害的差异性,导致坏胆固醇水平要降到多低因人而异,需要每个人根据自身的疾病风险状态,确定自己的胆固醇目标值,分层管理,严格控制达标,才能真正有效预防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事件。譬如,对于无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而言,胆固醇水平控制在4.14mmo1/L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已发生过缺血性脑中风的患者,胆固醇水平就必须控制在2.59mmo1/L以下。
然而,大众对坏胆固醇的危害认知仅局限于血脂检验报告单上有没有提示升高的箭头,以为没有箭头就表示胆固醇水平正常;就算略微偏高一点点,也认为不过是血液黏稠了些,饮食清淡一些就好了。根据正常人的坏胆固醇水平制定的检测参考值范围太“一刀切”了,让很多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误以为自己已经达标,从而带来自行中断或延误治疗。为此,吴宗贵教授建议,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中风病史,以及中年以上(男≥45岁,女≥55岁)、吸烟、肥胖和有血管病家族史的人,拿到化验单后应向心内科医生进一步咨询,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吴教授进一步解释,约70%坏胆固醇是人体自身合成的,而且这种合成是不断进行的。对于冠心病、中风患者,以及刚刚发生过心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众多患者来说,由于他们体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广泛存在,化验单上的箭头仅表示胆固醇水平短时间内被控制住了,并不代表风险消失。若不持续控制,坏胆固醇持续合成和累积,斑块还会出现,有些斑块还相当不稳定。降低胆固醇水平首选他汀类药物,除了抑制胆固醇在肝脏合成以外,这类药物还具有促进斑块稳定防止破裂的效用,可减少心脑血管临床事件的发生。所以,胆固醇分层达标不是一个阶段性的短期行为,而必须持续进行、贵在坚持。 虞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