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我支持你们的想法
一连好些天的调查研究是紧张的,日程安排得很满。几乎每天都是上午听汇报,下午调查访问,有几个晚上也安排会议研究问题,这对于老年人来说,确是精力难支的。马文瑞却一直很兴奋。只是每天深夜躺在炕上睡不着时,他才感到疲惫不堪。有好几次,他心慌气短,感到心脏要出问题,悄悄地吞咽一颗随身带着的速效救心丸,这才咬牙挺了过来。但在人们眼里,省委第一书记总是精神饱满地边听、边看、边记、边谈,具体请教和详细地指导。
4月8日,商洛地委负责同志详细汇报了全区发展多种经营的情况和今后打算后,马文瑞语重心长地说:“咱们商洛是‘八山一水一分田’,有的地方甚至是‘九山半水半分田’。面对这么大这么多的山,怎么办呢?是望山兴叹,还是靠山吃山?这一路听下来,看下来,我受到很大的启发,也受到了山民精神的鼓舞。群众守山、护山、爱山,祖祖辈辈不愿意离开大山。我们当干部的也要有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我看你们在‘山’字上大做文章是完全正确的。山多表面上看起来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是劣势,是困难,同时也是优势和潜力,是希望、是宝贝。‘向山要宝,向山要粮,向山要钱’,这个思路是对的。相比之下,陕南有不同于陕北的优势,如雨量较多,气候温和,无霜期长。你们要带领群众修地造田,扩大粮食生产,首先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发展多种经营。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种(植)、养(殖)、加(工)全面发展。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使山货土特产如核桃、板栗、茶叶、薯芋、蚕茧、油桐等逐步达到规模生产。”干部群众鼓起掌来,掌声的含义是多重的,因为鼓舞,因为感动,更因为启发和开窍。马文瑞接着说:“50年代毛主席曾亲自肯定过的商洛‘每户种一升核桃’的经验,你们要坚持下去。核桃是商洛的一大优势,要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利用山地草坡,发展养猪、养羊、养牛等畜牧业,增加群众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按照大家的想法,齐心协力,上下拧成一股劲,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下决心干上几年、十几年,群众的生活水平是会提高的,老区的面貌肯定会改变的。”
会上,商洛行署常务副专员高树岐有些胆怯地问:“马书记,我们有个想法,不知对不对?”
高也是陕北子洲县人,在商洛山中工作了20多年,先后在4个县当过县委书记。他的浓重的陕北口音马文瑞听着格外亲切。
“你也是陕北人吗?哦,地委书记李伟也是陕北人,看来陕南陕北果真是一家人啊。”
“马书记,李伟同志是子长县人,我是子洲县人,家乡离你家乡马家杨湾村很近。”
马文瑞点头,“好,你讲吧。”
“我们打算给社员群众划一些荒山荒地发动群众造林,不知行不行?”
马文瑞高兴地当即答应说:“行嘛咋不行!这个办法已经在咱们陕北实行了,应该这样办。不然荒山秃岭摆在那里,多少年过去了还是旧模样。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更要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陕南虽是长江流域,也同样需要搞好水土保持。现在不但黄河的水泥沙量大,长江的水也不清了,这是关系全局的、子孙后代的大事。我支持你们的想法。”
高树岐和地委书记李伟听了,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4月9日,马文瑞来到商县深山的团结大队,党支部书记寇忠义向他汇报农业生产责任制说:“马书记,现在队上实行的是联产到劳,大家基本上都乐意……”
马文瑞见他面有难色、口齿不爽,便直截了当地问:“老寇,你老实告诉我,群众究竟愿意搞联产到劳还是愿搞包产到户?”
寇忠义见省委领导态度诚恳,便大着胆子说了实话:
“不瞒咱书记你说,多数人还是要求包产到户。”
马文瑞点头笑着说:“这就对了嘛,中央政策允许在一些偏远、贫穷队,可以搞包产到户,那就搞包产到户嘛,明令允许,公开支持,不要叫人家偷偷地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