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住两用”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该路口,在河边找到了网友所说的工棚。远观可见,汽修厂铁门大开,卡车、面包车等停靠门前,一块写有“汽车服务站”的招牌高悬,上面还有“各种新车上牌、保险、过户代办”等具体服务内容。悄悄走进铁门,记者并未看到门牌号码,只见汽车轮胎、修理工具和水泥搅拌机杂乱地堆在两边,空地上满是油污,一名汽修工正在敲敲打打,修理汽车零件。
突然,一名七八岁的女童从一处矮平房里走出来,她身后还有几间房屋,屋外的晾衣绳上挂着不少汗衫短裤,看样子住了不少人。
以问路为名,记者与修车工闲聊了几句。对方称,厂房是“租借”来的,至于“房东”是谁,对方支支吾吾,不愿回答。
臭气熏天
附近居民说,这家汽修厂的“厂房”是1997年修建万镇桥时的施工人员暂住处。桥竣工后,西虬江河岸开始整治,这里又被新的施工单位用作宿舍。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桥已造好,河岸也整治完毕,但围墙内的工地、工棚、水泥搅拌机等废旧杂物却一直留着。“一开始铁门还是锁起来的,后来不知何时起,里面竟然开出一家修车厂来。”居民气愤地说,一群外来人员陆续搬入此处,吃喝拉撒都在里面,有时要“方便”就到铁门外的墙角处解决。
记者来到与居民区仅一墙之隔的角落里,这里果然有一股恶臭。“一年四季都臭气熏天,夏天住在底楼的居民连窗户都不敢开。”小区居民怨声载道。除此之外,这些“住户”还直接把生活污水、垃圾直接倾倒进河中。“近年来,政府已开始对西虬江河作清淤治理,但那边在净化,这边在乱排,怎么治得好?”
“摸底”三年
记者致电普陀区河道管理所,工作人员说,当年河道治理完成后,工棚应被拆除,如今谁在那里装了铁门,他们并不知情。该地区所属的长征镇工作人员也说,他们对工棚的属性不甚了解。最终,区城管部门表示,将派人去现场核实该工棚是否为违法建筑,再给出明确说法。
这两年来,普陀区河道管理部门对西虬江河展开综合治理,定期清淤的举措让居民称赞;然而,河岸边的工棚究竟归谁来管、由谁来治理的问题似乎未被重视。记者查询相关资料获悉,早在2009年夏天,就有市民在网上曝光外来人员在河边安营扎寨、污染环境的问题,普陀区有关部门于同年9月回复称“目前正开展摸底调查工作,调查结束后将由相关部门一同处理”。然而,一晃3年过去了,居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有关部门的‘摸底调查’还要多长时间?”
实习生 蔡辰思 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