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见新华社一篇报道,说了三个案例:
——浦东周浦医院老中医方厚贤,从1986年起就开展义诊活动。迄今为止已坚持近26年,义诊人数超过15万人次,覆盖面延及全国20多个省市区。
——在浦东公交大桥四线的荷泽路站,每到晚上10时10分左右,驾驶员就会有意放慢车速。原来,附近有个盲人按摩会所。为了不遗漏一个盲人乘客,要求所有驾驶员控制车辆进站时间。这几分钟的默契,已经悄悄持续了3年。
——浦东建立“食品药品安全诚信系统电子平台”,并连续组织餐厨废弃油脂、肉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等专项行动。力求监管人员指导到位、企业负责人意识到位、一线从业者操作到位,在全区成功创建两条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街。
报道很新潮,用了一个新词儿:“微感动”。确实,在讲究大场面、大手笔、大文章、长“肥皂剧”的今天,人们又使用着与之反差很大的“微博”、“微光”、短“视频”,现在又有了“微感动”。其实,社会的事物,往往是“细节决定成败”。请看,这篇报道说,“在浦东,弘扬道德新风靠的不是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而是无数个润物细无声的微感动”。媒体意在“寻找身边的感动,感动身边的你我”。
在转型发展的年代,身边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的,有生长的,阳光的一面。同时也存在使人烦恼,使人纠结的一面。纠结的是社会在一个侧面,存在“道德滑坡”的情况。在市场经济“双刃剑”的作用下,负面的问题在困扰着人们的神经和生活:“金钱至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侵害,使得一些人失去良心的召唤,制假贩假,以次充好,蒙骗他人。比如食品安全就使人担心,毒奶粉、瘦肉精、孔雀绿、多宝鱼、彩色馒头、“皮鞋胶囊”、地沟油,使人自问自,“吃什么好呢”这样幼稚的问题,亦有诧异。又如,助人为乐的行为,产生极大障碍。连“老人摔跤,要不要去搀扶”这样本来是义不容辞的,变成媒体和法律界反复议论的社会热点问题……
于是,人们呼唤身边的感动。中央电视台每年评选“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就是在彰显社会的阳光一面。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论述过:义务劳动,是一种共产主义的“幼芽”,需要人们去细心地呵护它,让它茁壮生长。笔者以为,“微感动”也属于“幼芽”,方厚贤老中医义诊一次两次容易,义诊26年就十分不易;大桥四线接残疾人几次容易,持续3年也不易。其实,轰轰烈烈、大张旗鼓集中搞志愿者活动,可以感动人,而这种“微感动”,其实是一种让人“深深感动”的行为,我们高声赞扬这些给人、给社会带来温暖的平凡浦东人。
走笔至此,笔者又想,既然有“微感动”,社会应倡导人人做点“微感动”之事。说“容易”,也不容易,遇上了,有老人摔倒,搀扶一把;有坏人非礼了,说上一句。也不必要求人家“持续多少年的”,有个“微感动”就是社会“正效应”,聚沙成塔,人人在公德行为上有“微感动”,这个社会就有希望,就会充满着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