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科教卫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天文讲解员张明顺每天工作在一个铁制大圆顶里~~~
天文讲解员张明顺每天工作在一个铁制大圆顶里~~~
天文讲解员张明顺每天工作在一个铁制大圆顶里~~~
天文讲解员张明顺每天工作在一个铁制大圆顶里~~~
天文讲解员张明顺每天工作在一个铁制大圆顶里~~~
天文讲解员张明顺每天工作在一个铁制大圆顶里~~~
     
2012年08月0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文讲解员张明顺每天工作在一个铁制大圆顶里
“大蒸笼”里守护“远东第一镜”
董纯蕾
■大圆顶内既闷又热,张明顺冒着酷暑工作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经过112载的岁月洗礼,我国近代最古老的天文望远镜、曾享有“远东第一镜”美誉的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仍安然无恙地矗立在上海的自然最高点——西佘山之巅。

  它在过往的观测中拍摄了大量的天文底片,保存到现在的就有7000多张,迄今仍有科学家们在利用这些底片数据搞研究。作为上海天文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每天仍要接待一批又一批参观者。与这个3吨多重的大家伙配套的,是一个直径10米的铁制大圆顶,盛夏里闷热似蒸笼。

  大圆顶里夏暖冬凉

  张明顺,四十来岁,担任上海天文博物馆专职讲解员已有十年,天文博物馆从8时30分开放到16时30分,下班后他也住在佘山上,和“远东第一镜”打交道最多的人非他莫属,对铁制大圆顶夏暖冬凉的热传导本领最了解的,也是他。

  为了抗大风,早年的大型天文望远镜圆顶都是铁制的。一方面,大圆顶始终处于不断被加热、导热的过程中。另一方面,10米多高的圆顶室,空调压根打不上去。这个季节,天文博物馆内冷气很足,但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圆顶室内的温度与室外差不多,既闷又热。参观者一多,温度更是陡然升高。唯一的散热手段,是地面上的一台电扇。就在记者采访的这段时间内,对着风扇站定不动,没几分钟便直冒汗了。据介绍,到了冬季,这里又是另一番逼人的寒意了。

  望远镜史了如指掌

  即使在这样的“蒸笼”中,操作台上仍摆着快被张明顺翻烂了的工具书:如《百年巨眼》。“这本书很管用,我经常会从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讲起,一直讲到正在兴建的LAMOST,告诉大家中国天文事业正在跟上国际先进的步伐。”

  张明顺透露,当年的“远东第一镜”如今是上海天文博物馆最受欢迎的展项。此类折射望远镜,口径造不大,所以造得不多,佘山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不仅是中国天文界的重要里程碑,在全球范围也算古董级镜了。这台望远镜能看多远?白天能不能看到天体?现在还能不能用?这是参观者最爱问的三个问题。

  “看多远不能笼统回答,得分不同层次:行星、恒星、星云、星系,距离不一样。”“白天是看不到星空的,望远镜也一样。”“这台望远镜依然能观测能摄影,不过,现在已经是自动化操控时代了,望远镜的口径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台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陆续不投入科研了。”说起望远镜,平日不多话的张明顺总能打开话匣子。

  观测是件“体力活”

  佘山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是法国人蔡尚质为首的传教士们为提高徐家汇天文台在世界上的地位而募款购置的,由法国巴黎的高梯埃光学工厂制造,最终在距离徐家汇25公里的西佘山山顶安家,于1900年交付使用。望远镜可以灵活地在架子上左右、上下转动;铁制大圆顶也能360度转动,上面有一道天窗,平时封闭,防雨放尘;晴天里,圆顶转到准备观测的方向,再打开天窗,就可以用望远镜观测了。

  这些都是体力活,至少需要两个人,一个摇天窗,一个手推望远镜,一开一关得个把钟头。不用时也要定期维护:圆顶要加油,转一转,保持润滑;天窗要不时开一开,擦拭灰尘;镜头也得细心保养。张明顺得攀着一架高高的梯子爬上圆顶,双手用力才能拉动开天窗的钢丝绳。打小爱好天文的张明顺干起这些活来不觉得累,反而多了“那时的科学家很辛苦”的体验。  

  本报记者  董纯蕾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迎战“海葵”特别报道
   第A05版:迎战“海葵”特别报道
   第A06版:评论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特别报道
   第A09版:特别报道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奥运特刊
   第A18版:伦敦眼
   第A19版:伦敦眼
   第A20版:伦敦眼
   第A21版:伦敦眼
   第A22版:伦敦眼
   第A23版:奥运特刊
   第A24版:奥运特刊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文娱新闻
   第A27版:文娱新闻
   第A28版:文娱新闻
   第A29版:文娱新闻
   第A30版:基金专版
   第A31版:财经新闻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长三角周刊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读者俱乐部
   第B14版:读者俱乐部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3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3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32版:广告
“大蒸笼”里守护“远东第一镜”
无需化疗 暑假后可重返校园
本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逾六成
老师上课告别粉笔水笔
东方骨科大会 在沪举行
广告
新民晚报科教卫新闻A10“大蒸笼”里守护“远东第一镜” 2012-08-07 2 2012年08月07日 星期二